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幽闭在永巷中哀怨的宫妃,长年累月地泪湿绮罗;闺中独居的思妇思念游子,整日担心江上的风波。
江边的竹子上,斑驳的啼痕也应无数,岘首山的石碑前,感怀的涕泪流下几多?
昭君离去紫台,在秋风中走向荒凉的塞外;项羽兵困垓下,在营帐里夜闻凄怆的楚歌。
啊,当我在清晨时,来到灞水桥边看到,青袍寒士相送达官贵人,才知道,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
注释
永巷:《三辅黄图》:“永巷,宫中长巷,幽闭宫女之有罪者。汉武帝时改为掖庭,置狱焉。”《史记·吕后本纪》:"乃令永巷囚戚夫人。"
终日:整天。《易·乾》:“君子终日乾乾。”风波:风浪。《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湘江竹痕:指斑竹故事。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岘首碑:《晋书》:“羊祜卒,百姓于岘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人去紫台:紫台,即紫宫、宫阙。此用王昭君故事。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兵残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佤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灞水桥:灞水是渭河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流经长安东,入渭河。灞桥在长安市东灞水上,是出入长安的要路之一,唐人常以此为饯行之地。
青袍:青袍寒士。玉珂:珂是马鞍上的玉石类饰物,此代指达官贵人。《西京杂记》:“长安盛饰鞍马,皆白蜃为珂。”《玉篇》:“珂,石次玉也,亦玛瑙洁白如玉者。”此言寒士送贵胄,寒士自然很难堪。

赏析

  此诗以泪为主题,专言人世悲伤洒泪之事,八句言七事,前六句分别言: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悲秋、伤败(朱彝尊批注语)等典故,七八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睛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程梦星说:“泪至于此,可谓尽矣,极矣,无以加矣。然而坎坷失职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所可抵敌也。”陈永正《李商隐诗选》(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云:“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好比牙齿被打折了,还得和血吞在肚里,不能作声。……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啊!”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

  李商隐诗用典较多,此诗可谓代表之一。北宋前期诗坛有“西昆体”,刻意学李商隐,其代表人物杨亿、钱惟演、刘筠曾专效此《泪》诗,各作《泪》二首,句句尽用前代感伤涕泣之典故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自伤身世之作,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冯浩和张采田都认为是大中二年(848年)冬为李德裕遭贬而作。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春潭足芳树,水清不如素。幽人爱华景,一一空山暮。
月出潭气白,游鱼暗冲石。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
敢叹我命薄,所嗟吾道消。
谪官淮上老,京信日边遥。
巧宦或五鼎,甘贫唯一瓢。
居然古人事,名迹讵相饶。
莫问神仙定有无,地灵断不着凡夫。
我来便觉芒鞋好,飞上前山不用扶。

寒浦藏烟,小桥堆絮,人与花分清淡。竹压低梢,松培老干,簌簌琼英霏霰。

才试着花气,早望见、朱栏一半。若非群玉山头,月明林下香散。

可是汉家宫苑。又不似唐昌,树底忽见。黄鹤楼中,玉门关外,休付笛声吹怨。

留待东风至,却还怕、绿阴争暖。笑捻花枝,归来香满庭院。

昔年曾作雁山游,倒指今逾四十敉。
叹我岂劳蝴蝶梦,羡师重到大龙湫。

鼋鼎从渠染指,曲车绝念流涎。犹有清馋未已,茶瓯日食万钱。

肇三圣兮传一中,建人极兮参洪濛。元圭锡兮汝绩,昭华归兮汝躬。

大道公兮均嬗继,家天下兮繇姒氏。嵩石兮发祥,讴歌兮与子。

誓甘野兮服叛,养国老兮贵齿。席不重兮味不贰,琴瑟屏兮钟鼓置。

思皇训兮克俭,心敬承兮敢坠。祀四百兮绵景祚,兆大横兮垂异世。

越山兮蜿蜒,镜水兮漪涟。焕祠宫兮屹峙,肃庑祀兮愉然。

端冕兮龙章,执圭兮琳琅。想规重兮矩叠,恍韶奏兮铿锵。

曲江池畔黍离离,肠断慈恩寺里诗。谢馆夕阳归昨梦,琼宫秋草祗荒基。

锦筵待士乘春阳,翠袖留人觉夜迟。细柳新蒲俱不见,风光又减少陵时。

忆昔神禹奠九州,兹山会计功始休。诸侯玉帛渺何许,但见万水从东流。

衣冠永闭阳明洞,夜闻鬼哭岩之幽。珠宫贝阙号龙瑞,天造地设非人谋。

槎牙怪树冻不死,化作千丈苍玉虬。丹洞呀然仙掌裂,翠峰巧矣蛾眉修。

梅梁飞去铁锁断,往往雷雨生灵湫。轩辕缑神极秘怪,海上笙鹤时相投。

平生闭门读史讴,子乃探穴先吾游。明当挟子期汗漫,题诗更在最上头。

不妨山水乐吾乐,岂有饥溺忧民忧。故家乔木尚可求,有子有孙百世留。

卧横玉箫泛归舟,吹散万斛江南愁。

荒山老柏蘖拥肿,相伴丑石反成妍。有人披图笑领似,不才如我终天年。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臣,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山川无变易,人事有消亡。
堪叹鹰扬地,都为鹿卧场。
故基穿井邑,衰草半濠隍。
属有归欤叹,登临倍感伤。

曹瞒柄汉政,刘氏颓三纲。岂无名流士,大雅皆沦亡。

遐哉管幼安,皂帽去辽阳。咄嗟华子鱼,末节何猖狂。

其余建安子,仁义志久荒。草檄愈头风,借面以吊丧。

碌碌何足数,谁为声价昂。列祖北海公,风厉不可当。

矫世敦古道,独论盛孝章。观其友祢生,抱负岂寻常。

裸衣骂广座,挝鼓声悲凉。非公孰具眼,彼此相激扬。

瞒也狐鼠俦,公真威凤翔。当其未遇害,汉祚固无伤。

曹孔不两立,薰莸互相妨。惜呼时不遇,尽室竟罹殃。

太阿虽屈折,不失为至刚。三复此遗编,使我增慨慷。

斯文在异姓,固当为表彰。况乃先世贤,遗琴犹在堂。

梓之附家乘,用戒永珍藏。

一轮明月照长安,万斛珠玑镜里看。莫道我家无好处,一帘清气满阑干。

攀云凌绝顶,一望海天空。野色断桥外,鸟声高树中。

烟凝芳草碧,苔衬落花红。万虑都消却,长歌送暮鸿。

者老和尚,元无所向。一味麻皮头,做出万般样。我也无端被伊葛藤一上,惭愧桩子倒了也。

衔怨衔恩,含悲合笑,烧一炷香供养。

细雨廉纤,晓来燕子衔春去。残红飘砌。滴尽珍珠泪。

几曲阑干,蹙损眉峰翠。浑无绪。天涯凝睇。有个人愁倚。

泽国凉风起白蘋,天涯一望绝音尘。瑶华欲折情难寄,鸿雁不来秋正新。

梦入池塘频见汝,别来词藻定惊人。栖迟莫共垂双翮,万里青云好致身。

半夜天香入岩谷,西风吹落岭头莲。
空爱掌痕侵碧汉,无人曾叹巨灵仙。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