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越器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九月深秋的晨风中,露水沾衣,越窑中烧制的瓷器出窑;颜色似青如黛,与周围的山峰融为一体,夺得千峰万山的翠色。

那些堆放到正确的朝向的瓷器,到夜半时就会盛载一些露水,浅浅地盛有露水的碗如同嵇中散留下的斗酒时还残存浊酒的杯子。

注释

秘色:秘色瓷。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此诗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九秋:指九月深秋。

千峰翠色:谓越窑釉色就像覆盖山岚的郁郁葱葱的翠色,后用以指青瓷。

好向:即正确的朝向。

中宵:即夜半。

沆瀣(hàng xiè):夜间的水气,露水。

共:即如同。

嵇中散:即嵇康,三国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也称嵇中散。

遗杯:即有酒残留之杯。

赏析

  此诗前二句先写越窑开窑的时间在秋天,再以夸张的手法极言秘色瓷的颜色青翠,像是夺走了千山的苍翠似的;后二句写若在秘色瓷中盛上半夜的露水,就可以陪着嵇康将杯中的残酒喝完。全诗用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抓住了秘色瓷颜色青绿以及光泽盈润的特征来描绘,并突出其风神。

  前两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陆龟蒙远看越窑开窑时的壮观景象而发的感概。其中的一“夺”字可谓神来之笔。在陆龟蒙的心里这秘色瓷的釉色已无法用一般言语去描述,只能用巧妙夺取大自然的“千峰翠色”来雕饰。但在实际的烧窑过程中窑内的烧制温度和火焰气氛很难控制。烧成黄釉、青釉乃至生烧、过烧的都有。所以“夺得千峰翠色来”不但体现了诗人文辞意境的险绝,而且还包含着“千峰翠色”的来之不易。

  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是越窑开窑后陆龟蒙近看堆积如山的越窑器(可能碗类较多)时的记实描述和感怀:堆积的碗类越窑,如果放好方向,即口朝上,到夜半时就能盛载露水;如果碗类越窑器口朝下堆放就不是“好向”,因为没法盛载露水。从后二句中读者不仅能够读到陆龟蒙对嵇康的崇敬,并将嵇康当作知音,还能推断出秘色瓷釉面盈润这一隐藏信息。

  诗中提及嵇中散,是因为嵇中散是一位嗜酒爱琴,才气横溢并铁骨铮铮的令后人敬仰的一代罕见名士。陆龟蒙明吟越窑之物,暗示敬慕嵇中散之志向。这也说明陆龟蒙的这首诗并非着眼于秘色越窑,而是借物抒情,暗表心机。明白了诗人的本意后,再回味“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能体会出这里不仅是吟咏“秘色越器”,而且和于谦《石灰吟》以“秘色”语言明志有异曲同工之效。诗人的感怀是:越窑经历火的洗礼,在九秋风露中,终于“夺得千峰翠色”,此时此景,不禁使人想到嵇中散那样的人杰与鬼雄。此时此刻的陆龟蒙,已被嵇中散孤傲不群、蔑视权贵的性格,直言不讳的气度,超凡绝世的理想所深深吸引,已完全和嵇中散在精神的世界里找到了共鸣,加之嵇中散有很高的才气和节气,于是陆龟蒙才把他作为心灵上的寄托和尊崇甚至效法的楷模。这才有了用秘色瓷在“中宵”的阴阳相交之时“盛取沆瀣”之液共邀和自己有着同样处境、心境的另一时空的知己——嵇中散共饮沆瀣,以销万古之愁,于是便有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传世佳句。

创作背景

  秘色瓷是在唐代瓷器制作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瓷精品,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的越州。越窑是中国青瓷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其历史可上溯至近两千年前。东汉年间这里最早完成了陶器的制作,后来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的历史过渡。这一带战国时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越窑青瓷经过不断发展晚唐时达到鼎盛成为了中国的瓷业中心。

  陆龟蒙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晚期,当时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天灾人祸不断,整个唐王朝日薄西山。《新唐书》记载,陆龟蒙“举进士一不中,往从湖州刺史张抟游,抟历湖、苏二州,辟以自佐”。陆龟蒙任此卑职后不久便隐居在松江甫里(今江苏苏州东南甪直镇),“多所论撰,虽幽忧疾痛,赀无十日计,不少辍也”。可见此时的他怀才不遇、饱受压抑、满怀忧郁,既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他只好远离都城长期生活在南方避世。当陆龟蒙初次见到“千峰翠色”般精美绝伦的越窑秘色瓷器时,想象其中宵“盛取沆瀣”之液,他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遂借物咏怀以抒胸中块垒。

陆龟蒙
  陆龟蒙(?~公元881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县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泽丛书》中,现实针对性强,议论也颇精切,如《野庙碑》、《记稻鼠》等。陆龟蒙与皮日休交友,世称“皮陆”,诗以写景咏物为多。
  猜你喜欢
夕照临窗起暗尘,青松绕殿不知春。
君看白发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
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
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
樽酒相逢地,江枫欲尽时。
犹能十日客,共出数年诗。
供世无筋力,惊心有别离。
好为南极柱,深尉旅人悲。

□□□□□,□□□□□。聊窥碧甃缺,寒草生历历。

时闻山鸟呼,未得全幽寂。

缄题桂阳印,持寄朗陵兄。刺举官犹屈,风谣政已成。
行看换龟纽,奏最谒承明。
雨后夹衣初冷,霜前细菊浑斑。觚棱清月绣团环。万里长安秋晚。
槽下内家玉滴,盘中江国金丸。春容著面作微殷。烛影红摇醉眼。
貌古期惊世,心夷合享年。
交游称长者,风味配先贤。
雁序飘零地,龙门寂寞边。
不知方便作诔,著意翠珉镌。
羸骖破帽约轻寒,破费春风半日閒。
一事无成年四十,又随花柳过东山。
碧染长空池似镜,倚楼闲望凝情。满衣红藕细香清。
象床珍簟,山障掩,玉琴横¤
暗想昔时欢笑事,如今赢得愁生。博山炉暖澹烟轻。
蝉吟人静,残日傍,小窗明。
幽闺小槛春光晚,柳浓花澹莺稀。旧欢思想尚依依。
翠嚬红敛,终日损芳菲¤
何事狂夫音信断,不如梁燕犹归。画堂深处麝烟微。
屏虚枕冷,风细雨霏霏。
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砌花含露两三枝。
如啼恨脸,魂断损容仪¤
香烬暗销金鸭冷,可堪孤负前期。绣襦不整鬓鬟欹。
几多惆怅,情绪在天涯。

频岁防秋念马肥,其时邦政日歔欷。宁知弭兽先卑鸟,遂有奔狼引突豨。

绸牖诸公初彻土,同袍数子久无衣。中宵踊跃闻鸡起,四座旁皇拂剑飞。

普率为仇相告语,谁人敌忾肯从违。因兹小逆亡天道,所以微臣仰圣威。

一怒王师纾众愤,三旬帝羽耀秋晖。即看日月销兵气,应使风云解斗围。

累累腥膻沉远毳,明明纪律表央旂。恭惟神武方无敌,蠢尔昏迷自绝归。

取彼凶残清塞漠,执其讯丑在都畿。祇今拭目观营柳,何日忧心罢采薇。

藏幄素书龙虎秘,随身玉帐鬼神机。仆夫已召将于牧,君子之车庶所依。

独向劳歌催永夜,不禁万舞及朝晞。草茅心力虽长短,朝阃无因此是非。

汉代无才赋《子虚》,病来空卧茂陵居。
终年只学五禽戏,早岁浑忘三箧书。
林下网虫悬堕叶,墙头蔓草落寒渠。
日日思君欲乘兴,濠梁何处好观鱼。
虚斋临远水,吟钓度朝晡,
苇岸秋声合,莎亭鹤影孤。
片云藏叠巘,野烧起寒芜。
独步时吟望,离人隔五湖。

满目悲生事,玄阴梗夕晖。对村灯焰冷,穿幄笛声微。

改火仍逋旧,饥年半习非。枉教啼络纬,勤织也无衣。

赫赫大晋,奄有万方。陶以仁化,曜以天光。二迹陕西,实在我王。

内饪玉铉,外惟鹰扬。四牡扬镳,玄辂振绥。庶寮群后,饯饮洛湄。

感离欢凄,慕德迟迟。

薄命同罹骨肉哀,天涯书信远难来。愁心不似归鸿影,能逐湘江夜月回。

写生谁执黄荃笔,貌出江南秋半幅。芰荷零乱菰蒲寒,凉飙吹动银塘绿。

鹡鸰栖飞两不宁,似忆同群隔存没。眼底岂无鸥鹭俦,不是知心肯相恤。

因之忽动连枝思,临题无语伤心曲。

草野犹怀救国忠,而今往事哭秋风。桓刘有意争雄长,韩岳终难立战功。

沧海风涛沈草檄,关山霜雪转飞蓬。匆匆过眼皆陈迹,往日雄心付水中。

宜春亭子面湖西,城上山光扫黛齐。飞翠恰沾东角柳,笼阴浑带北门堤。

淡烟染杂浓浓露,双燕穿陪如梦难寻巷与坊,旧游半系故人肠。

驱车欲去惊寒食,走马归来已夕阳。镜照未尝眉皱敛,泥沾曾不絮颠狂。

净瓶只合皈无尽,洒作春空露水香。

处世空旦夕,探幽放情志。长歌向闲云,引客游古寺。

秦山倚寥廓,高鸟下苍翠。凝阴向杉松,界法齐天地。

疏钟远僧舍,深殿有猿戏。警梵千溪中,真禅寂无二。

寒泉耸毛发,清露遣心累。省虑因悟非,劳神岂为贵。

起然静中见,觉了愚胜智。愿得栖烟霞,书之谢名利。

我思问字子云亭,生怕中郎倒屣迎。珠吐龙头出龙腹,中藏万斛向天鸣。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