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

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

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

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旄(máo)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

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

石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句: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洞穿”句: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瀑布”句: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二句:以苏耽比方尊师,以衡岳影嵩山,意谓白鹤将送他前往仙境。衡岳,指南岳衡山。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苏耽一日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柜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柜,其物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錀视之,双鹤飞去,叩之无复应。”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别。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猜你喜欢
睡起啼莺语。掩青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尚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江南梦断横江渚。浪黏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苹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北风休叹北船穷,此地曾经拜北风。
句践敢忘尝胆地,齐威长忆射钩功。
桥边黄石敢先授,海上陶朱意颇同。
况是倚门衰白甚,岁寒茅屋万山中。

秋云定何心,忍翳今夕月。尚嫌微点缀,况乃都漫灭。

他日任氛霾,数日望清澈。倦投衲子窗,竹雨听骚屑。

对床不成梦,有酒那能设。萤飞矜意气,虫语转幽咽。

心知层阴表,皎皎玉轮洁。何当凌倒景,徙倚玩飞辙。

长蛇东来饥而贪,我欲斩之力不堪。坐令闾井歧商参,故居缥渺海色蓝。

羁栖复筑山中庵,此身乃虱江城南。今夕何夕陈酒果,一家分照围炉火。

海阔山遥定思我,今夕不寐寐应可。东风吹梦云万朵,剑光入海长蛇堕,长啸故山侍亲坐。

读礼讫祥禫,试琴成笙歌。丘坟肆畋狩,志行穷琢磨。

天人贯粗微,昔今纷网罗。大道弥宇宙,眇薄将如何。

春日喜载阳,原隰绿草稠。牧子驱其群,迟回上高丘。

乱入苦竹冈,降饮浅水洲。相聚不相触,众耳湿湿柔。

犉者洁可怜,骑之前村游。睡来吹芦管,饥则饭乾糇。

老牯道傍喘,主人见且忧。此是丞相责,莫漫箠苍头。

僧居负高青,佛阁俯深翠。

谁貌江南景,风烟万里宽。金银开佛寺,紫翠出林峦。

远客驰行役,幽人赋《考槃》。苍茫无限意,抚卷为盘桓。

昭昭清汉晖。粲粲光天步。
牵牛西北回。织女东南顾。
华容一何冶。挥手如振素。
怨彼河无东。悲此年岁暮。
跂彼无良缘。睆焉不得度。
引领望大川。双涕如霑露。

蝶弄花心初日,莺啼门口残春。半岭半岩古寺,一觞一咏高人。

骥子大宛种,房星夜降精。汉家求不得,兵压贰师城。

长吉善诗歌,作记非其才。文章蜕仙骨,或者新胚胎。

咄哉叶律郎,上界何官阶。天上葬神仙,不知今几回。

罡风扫河汉,下有昆明灰。何不乞长寿,还向人间来。

湖上见秋色,旷然如尔怀。岂惟欢陇亩,兼亦外形骸。
待月归山寺,弹琴坐暝斋。布衣闲自贵,何用谒天阶。

结欢未云久,讵尽平生语。执手临路隅,离觞聊一举。

残钟草堂夕,落雁芦洲雨。相忆渺天涯,深悰若为处。

北吹微微动旅情,不堪分手在平明。
寒鸡不待东方曙,唤起征人蹋月行。

开筵临桂水,携手望桃源。花落圆文出,风急细流翻。

光浮动岸影,浪息累沙痕。沧波自可悦,濯缨何用论。

折槛当年世丈夫,上方谁肯借昆吾。
虽然未克诛奸佞,万古人臣可范模。
乡帕香韉玉履麟,侍儿扶上不胜春。
如何揽辔宫阶日,却把中原踏作尘。
祖龙何事苦东巡,仙驾归来冢草新。
项籍已飞三月火,子婴犹醉六宫春。
元来沧海殊无药,却是芒砀暗有人。
自古乾坤属真主,骊山山下好沾巾。

纂组诗篇寄意深,美人合是锦为心。文回祇自工机杼,情至犹能动藁砧。

黄绢有词须释义,金轮作记亦知音。扶风近接班姬里,纨扇吟成泪满襟。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