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

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

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

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旄(máo)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

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

石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句: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洞穿”句: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瀑布”句: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二句:以苏耽比方尊师,以衡岳影嵩山,意谓白鹤将送他前往仙境。衡岳,指南岳衡山。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苏耽一日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柜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柜,其物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錀视之,双鹤飞去,叩之无复应。”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别。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猜你喜欢
修竹非俗物,薜荔亦佳草。
村之君子庭,人来见逾好。
侵阶鹤胫细,缘壁龙鳞老。
纷披两疏翠,烟色宜秋早。
主人日对植,清风庶长保。

挟策南游已十年,梦魂几度拜幽燕。王师近报清淮甸,羽檄今当到海壖。

妖气苍茫空独恨,生民憔悴竟谁怜。庙堂早定匡时策,我亦归耕栗里田。

学士园林人不到,传声欲问江梅。曲阑清浅小池台。已知春意近,为我著诗催。
急管行觞围舞袖,故人坐上三台。幼安与存之少相从。此欢此宴固难陪。不辞同二老,倒载习池回。
五杂俎,绶若若。
往复来,大车铎。
不得已,去丘壑。

拜佛拈花后,居然见汝生。系丝谁健妇?争乳奈雏兄。

觅果年来事,游山嫁毕情。一齐到心坎,杯酒醉还倾。

何处难忘酒,江船对月时。风声传笑语,波影散须眉。

远火山浮动,明河天倒垂。此时无一盏,水月负佳期。

绿柳红葵满宪台,清渠碧沼断尘埃。城头雨过天无际,高鸟孤云自往来。

四面青山合,中藏小隐家。
谋栽陶令秫,学种邵侯瓜。
笋长多添竹,荷高渐有花。
林泉宜寂静,鼓吹厌鸣蛙。
高岩有鸟不知名,欵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操刀取肝时,心手两不知。一念但知亲,安知亲之肢。

不识不知处,可以观天机。自兹通神明,成子其充之。

我发日以变,山色日以新。举杯试问山,古今阅几人。

我非山主人,聊为山之宾。杖可入幽险,诗能写清淳。

但恐我他适,山乎尔谁邻。

??怪兽,披发操竹。获人则笑,唇盖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

三月韶华景最幽。越罗初试换轻裘。采香径里作春游。西子不来花自好,吴王去后水空流。感时怀古却生愁。

鱼信断,雁行疏。腊梅香里岁将徂。停针自起推窗望,寒照亭亭恰午馀。

石门亘西天,幽花央山路。归鸟竞喧呼,夕阳隐芳树。

登登青厓端,偶与群公遇。散坐云壑间,会兹静中趣。

纤月何娟娟,清风洒襟素。

觅得温柔在帝乡,娇花容易萎严霜。丰台自此游人绝,芍药将开尽断肠。

肯向卢沟策蹇无,龙潭佳处拟蓬壶。歇心亭上烹茶坐,好写奇峰散绮图。

数日掩扉坐,阶前芳草新。炉烟清入梦,茗味澹如人。

疏雨将催暝,妍花各为春。酒边有心事,不惜典衣频。

相送当摇落,孤舟泛涉瀰。
去帆看已远,临水立多时。
别浦寒鸿下,空山夜鹤移。
他年重会面,冷鬓共成丝。

馀寒欺酒不成醺,转觉供诗景物新。箬笠带归山路雨,竹箫吹老陇梅春。

田君泉石闲招隐,颜子箪瓢自食贫。莫诧柴门回俗驾,东风不受庾公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