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平生寡友,形影相吊。与君结交,相视一笑。四方万里,动静险夷。
我惟子求,子必我随。聿来湓江,屋庐既正。相子攸居,我室乃定。
得子之宫,于窗之南。风茎雨叶,蔚其鬖鬖。人言死猫,可引活竹。
猫死地虚,根行竹绿。又言无法,移必行迷。
仍标其根,以识东西。区区百设,何乃多事。
事在眉睫,初无妙理。穴地成坎,碎土加筛。沃以斗水,和之成泥。
置竹其中,实之以土。土燥润久,可月不雨。逮其雨来,竹既已成。
热不受暑,寒不变青。嗟哉此君,以节自负。如遇君子,理宜调护。
君欲何法,无法可传。并以告子,俾知竹贤。
先生垂老泪星星,行箧常携感旧铭。一代交情存笔墨,三人颜色付丹青。
酒杯曰社秋来忆,玉笛山阳雨后听。五十二年鸿爪在,昭陵风雪满兰亭。
元宵过也、看春色蘼芜,澹烟平楚。湿云万缕。又轻阴作晕,蜂儿乱舞。
一夜梅花,暗落西窗似雨。飘摇去、试问逐风,归到何处。
灯事才几许。记流水钿车,画桥争路。兰房列俎。叹蕣华易掷,鬓丝堆素。
拥断关山,知有离人独苦。漫凭伫、听寒城、数声谯鼓。
衙池乾蓱秋纵横,荒园曙禽催客行。连樯三日造我闼,破履蹋木声彭铿。
怪翁七十发未白,谈琴读画有气力。长松倚壑回春容,老鹤盘霄健秋翮。
武昌城外长江流,抟沙一聚风马牛。作诗赠翁翁忆我,隆中山北岘山头。
大江西南来,雪涨浩飞湍。连山叠隐见,孤岛骤巑岏。
贝阙支铁柱,鲛宫涌银盘。姽婳真静女,倭堕摇螺鬟。
风箫激灵籁,石镜明仙颜。凌虚自矫矫,望远故漫漫。
不图惊蠢尔,烽火照狂澜。击楫伊何人,指挥心力殚。
遂令藐姑射,依旧空明间。停桡结崇玩,雅咏非夸谩。
阳冈无堕燹,阴崖有栖翰。浩歌日欲曛,片云天际还。
乍寒乍暖,早雨雨风风,禁烟时候。偶携晚步,见参天古木,绕池新柳。
鱼浪吹香,已是江梅谢后。又谁信、西院一枝,墙角依旧。
扫地花风透。更点缀轩窗,玉兰如绣。灯前朵朵。正横斜未免,十分消瘦。
梦入罗浮,疏影怜他翠袖。有春酒。记明朝、共娱清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