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幻出荷衣点雪衣,更将龟紫换牙绯。人中巧宦谁知此,好向天街插翅飞。
与子论文章,沿流自前古。庄骚信枝叶,经传乃宗祖。
当其得意时,入口辨甘苦。又如色过目,白黑粲可数。
刻镂耻雕龙,炳蔚惊变虎。与子谈道义,培根去榛莽。
孤悬见衡鉴,险设谢城府。予心谅子知,子志必予吐。
嗟哉势利徒,各自倾肝腑。与子谈世故,今昔同仰俯。
悲欢动相涉,成败时逆睹。宾筵每更仆,朝坐常及午。
堂升讵无因,邻卜固其所。依依别我去,道路忽修阻。
振衣千仞外,舣棹三江浒。汝亲并白头,汝弟方接武。
归承圣主诏,拜学娇儿舞。此乐须盛年,谁云守环堵。
古人称仕学,进尽还退补。登山航海心,有力竟思努。
爱子千金躯,深藏是良贾。
夹路香尘夜不开,万人争道看灯来。金波宛转千门里,银汉逶迤一道回。
鸣镝声声斗射堋,输他猿臂挽强能。个中柔燥谁堪喻,昨夜南山饮羽曾。
少年抗志羡羲农,北窗一枕淩高风。近来庐岳恣游屐,爱杀灵运读书石。
走尽天涯返岭南,闻说新兴有老憨。自爱蒋生三径僻,不辞五岳向平贪。
晒书白眼意落落,衔杯皓首发鬖鬖。见我捧腹大吟笑,携我散步金鱼潭。
何处琴声唤鱼出,梧叶青青阴白日。碧池破碎花影移,高高亭上柳花溢。
为我自诵游山诗,愿得游山年百一。又云我死名山中,碑题某人某日卒。
身既死矣安用名,荷锄饮酒笑刘伶。刘伶饮酒不拚命,死后未肯忘其形。
公不忘形应不死,昨夜惊闻猿鹤语。山灵引例作移文,百岁名人放归里。
我亦从容许猿鹤,誇公诚有好丘壑。凉于水处宽衣裾,陈搏梦里华胥国。
几一张,琴一床,壁上题诗三两行。万里山川在跬步,涉园何必让柴桑。
五男儿并列阶墀,一齐歌舞学斑衣。不费篮舆过篱菊,虽无五岳亦便宜。
我言此事正公意,恰被老僧窥破矣。犹言矍铄走康庄,潘公南圃誇高趾。
卫水维舟却望频,独怜尊酒共谁论。秋霜欲上尊朝鬓,夜雨能消旅客魂。
已有浮槎供使者,不劳芳草怨王孙。天涯妻子愁相向,又得同归上鹿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