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临风长啸岸乌纱,宾主相忘醉眼花。千里逢人俱是客,十年持节未还家。
欲将海水添杯量,却笑秋霜入鬓华。酒醒更阑成独寐,梦魂依旧绕天涯。
圣贤虽远有遗书,人品高卑本一初。世事悠悠天不管,此生勋业欲何如。
忆昔曾闻谪道州,每于文字见曾游。白鹅寺近永明县,试觅记碑还在不。
清商泛空旷,肃此林下庐。中有学仙子,佩服明月珠。
泯然樵牧间,乃与萤爝俱。南邻隐抱璞,世守甘自愚。
孟也亮以质,仲也渊而姝。千金发奇观,邂逅意不殊。
揽结誓绸缪,幽贞谅无渝。物情贵眩鬻,悉意时所趍。
煌煌席上珍,待价当何如。
大孤之石衡且椭,青青长在湖中卧。小孤之石锐以高,峭立淮岸当洪涛。
滔滔逝水东流去,两石嶕峣屹天柱。蜀巴之原浩沄沄,壮哉此地江海门。
鸿庞稍见土宇旷,疏凿方知夏后勤。名山大泽神所主,过者震惊谁敢侮。
云何作庙向江壖,抟土娉婷象龙女。篙师贾客尔何知,坎坎伐鼓持豚蹄。
倚篷清坐渔歌起,日暮沙禽来去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