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岸欲平。”首句的诗眼在一“催”字,是清晨湖上的晓风的催。这一句既点明了时间,与诗题呼应,也交代了诗人自己所处的地点。他此时身在船上也许刚刚迈出船舱,如果不是清凉沁人的晓风,还不会这么早就挂帆起航。“催”字把景物和人物的关系传达出来了。第二句写湖景,描写舟行所见。“绿”字下得极好,和“涨”字结合在一起,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和运动感,那碧色的湖水仿佛就在眼前漾动,晃人的眼睛。水色苍翠,原野才能与之一色,“平”字也才更好落实。用色彩词代替名物词是古典诗词最具表现力的手法之一,这里是一个典型例证。
后两句写天晴过后,片片油菜田冲击着诗人的乡情。“长水塘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两句是全诗精粹所在。第三句承上启下,为末句作铺。诗人正由长水塘坐船到达嘉兴。路上春雨连绵,水势迅涨。可以想见雨过天晴之后,诗人从船舱中跨出来,那种新鲜、清爽的青春感受。这时他写下了最传神的一句,“菜花香过秀州城”。这一句全写感觉,然而容量也最大,写出了诗人对家乡最独特的那种感受。诗人没有写其他的鲜花,却把那带着泥土芳香的油菜花味突现出来。这花味把诗人浓厚的乡情全唤起来了,像醇酒一样令他陶醉其中。在一片菜花清香中诗人驶过了秀州城。这个“过”字既是船过,也是香过,更是情过,里面蕴含多少联想,引发出多少新的体验,足可令读者作无穷的想象和深思。
前两句,写的是风,是船,是春水、春草,却令读者感到,诗人心中也已晓风拂拂,风帆满满,春潮洋溢,碧草茸茸。后两句,使人想到朴素的民歌。歌手直抒胸臆,不加雕饰,如同童子直言,随口而出,歌声中充满了儿童一般的真诚与坦率,单纯稚拙而又有趣。
长涂并江沙,我行颇寂寥。登高望西南,群山如涌潮。
崩腾势相排,又如群马骄。磕山乃孤峙,坐受群山朝。
云斜复烟横,助尔干碧霄。虚气信所聚,神物不汝遥。
有龙窟其趾,贝珠丽宫醮。丰凶执其柄,祷襘走黎苗。
胡为今兹旱,不能泽枯焦。史巫岁纷若,无乃徒嚣嚣。
奔驰吾得辞,未救民腹枵。问龙当厚颜,深池卧逍遥。
皇华使者束轻装,谁奏骊歌四牡旁。二载相依同舍客,漳潮咫尺未殊乡。
不谓离群今日意,忽因黯淡暮春肠。春肠百结难相赠,春色犹堪问一方。
此去湖西春未尽,扁舟宛在湖中央。千条弱柳垂朝碧,十里娇荷动午光。
游人但撷诗人料,西湖仍为西子妆。千杯渌酒应时有,一曲清歌何可当。
我亦思归魂梦逐,愿随烟景继途长。凭君留取春湖色,莫令秋葭结露霜。
万古弦歌地,良朋快盍簪。交从淡处久,义向静中参。
风煖鸟声悦,晴熏草色酣。吾徒名教乐,雅不在双柑。
炎光销玉殿,凉风吹凤楼。雕辎傃平隰,朱棹泊安流。
金华妆翠羽,鹢首画飞舟。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
腾声翻叶静,发响谷云浮。良时时一遇,佳人难再求。
梅仙了无讼,拄笏看西山。山涵秋晓,水光磨荡有无间。
自是灵襟空洞,更望风云吞吐,浩渺白鸥闲。高诵远游赋,独立桂香阑。
谩常谈,如观水,要观澜。物情长在,人生何用苦求难。
随我一觞一咏,任彼非元非白,唯放酒杯宽。富贵傥来事,天道管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