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组诗由六首七言绝句组成,是岑参在封常清幕府供职时为封所作的颂歌之一。“封大夫”即封常清,他瘦瘠跛足,入伍后凭借谋略战功,迅速升迁,曾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兼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瀚海军使,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冬,他率军大破播仙,此诗所记就是破播仙之战。《破播仙凯歌》前四首写凯旋,后两首则追叙战斗情形。“蕃军遥见汉家营”一首最具个性特色,是边塞诗中少有的慓悍之作。
从“蕃军遥见汉家营”及组诗其二的“营幕傍临月窟寒”,可以看出战前呈两军对垒的形势。从组诗末首的“暮雨旌旗湿未干”,则可知战事告捷有赖雨夜偷袭的成功。“满谷连山遍哭声”则是夜袭时的实况:蕃兵从睡梦中惊起,已是杀声震天,战场一片哭声。但诗人没有完全按实况的顺序安排,而是将这遍地哭声安排在对垒句后,这就产生了一种先夺其志(斗志)的效果。而夺志比夺帅,更是兵家之大忌。唐军决胜,已唾手可得了。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二句采用放笔直干的写法,展现夜袭的激烈战斗场面,字里行间充满刀光剑影。“万箭千刀一夜杀”,句中连用万、千、一三个数目字,深刻地描写了战争的激烈和厮杀的残酷无情。“一夜”可见战斗持续时间长是一场恶战;但就整个战役而言又可谓速决,最后,是一个令人发怵的诗句:“平明流血浸空城。”表现战血和雨水相渗和,红成一片。但在“一夜杀”三字后,推出“流血浸空城”的“镜头”,就产生了一种怵目惊心的感觉。在前句杀声哭声震天的描写后,出现这个红色恐怖画面,又产生了死一般沉寂的效果。
“暮雨旌旗湿未干”一首在写法上,较接近盛唐人普遍的时代风貌。它采取了“正面不写写旁面”的办法,通过战斗结束后的天明时分,战场上失主的胡人战马“空鞍”,来暗示战斗的激烈,显得含蓄蕴藉。“暮雨旌旗湿未干”与“平明流血浸空城”,都以“湿”的场面,显示出战事刚刚结束,杀气尚未全消。
碧溪浮月练光寒,一曲风传到枕前。应在南楼尽深处,玉梅飞坠学榆钱。
怀旧轻千里,无书远七年。论心思尽地,会面极升天。
名重连城价,文雄万斛泉。何时絮卮酒,纪德浦阳阡。
几年藩省著芳声,进秩都台荷宠荣。霖雨又从今日作,泰阶应向此时平。
霜明番落旄头暗,春到阴山淑气生。为语羌戎须远遁,于今万里有长城。
郊原日日春风生,即看卫川花满城。看花泛水卫不已,拄杖时听黄鸟鸣。
吾乡亦有罨画溪,溪大照见游鱼清。未由濯足放歌去,春去秋来空复情。
丝竹声满堂,木偶不解欢。锦绣衣满身,木偶不解寒。
宝殿连云起,金碧高屼巉。日暮赛神会,井邑何喧阗。
前驱盛珍丽,游人夹道观。摐金伐大鼓,络绎出庙门。
霓旌何摇曳,芝盖如飘云。对对鹊尾炉,兽炭香氤氲。
四角垂璎珞,珍珠一一穿。团圞雀羽扇,婀娜风子幡。
鼓吹相追随,清音激云端。市中簇仗齐,寂静无敢喧。
黄纸斜封敕,马上七宝鞍。稳畀沉香舆,庙貌何魏然。
日近继以烛,华灯尚蝉联。翡翠琉璃盏,落索垂青莲。
但夸嚣物丽,遑计财帛艰。入庙更排班,庙令自言尊。
何以犒执事,请彻堂上筵。何以肥囊橐,请捐里巷钱。
牲牷何腯肥,庙令恣饱餐。上述岂有知,感此为长叹。
相夫犹未拜恩封,一枕泉台梦已终。机杼声沈虚夜月,幄帷香冷起秋风。
魂归故国千山远,花落中途万里空。淑德在人应不朽,丰碑三尺岭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