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一开头点出登亭。第一句写自下而上望去,西亭高出鸟外,从登前写亭高。第二句写登临后向四周望,身与浮云相齐,从登后写字高。三、四两句开始写登亭后的“观眺”。用山下的点点树影,千村万落和眼前的苍天,脚下的群山烘托“亭高”,并构织出辽远的画面。五、六两句以西亭所见景物。点出登临时的天气。“残虹”、“急雨”,都符合夏末秋初天气特征,从而暗示“早秋”。一“挂”一“过”,一静一动,景象十分生动;而从“陕北”、“关西”两个大的方位来写,尤其符合登高的特点,场面辽远而开阔。七、八两句由远眺写到近观,均从颜色着笔来写,陡峭“青壁”,弯弯“绿溪”,加上“洒榼”、“瓜田”,把山上山下风光写得别有风致。
以上由登亭写到观眺,以下写登亭观跳所感。“微官”两句反映着诗人的不得意,但却出之以放达之语;而诗的最后两句“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才写出真心思:对长安的留恋,其中包含政治上的希望,如“明主虽然弃,丹心亦未休”(《题虢州西楼》),所反映的显然不单是乡土之情。“望”字也就自然照应了题目“观眺”二字。
这篇作品以“高亭”为观察点,以“观眺”为线索,开头写登亭,接着六句写登亭“观眺”所见,结尾四句写登亭“观眺”所感,层次井然有序。此诗虽为五古,中间写“观眺”六句却两两对偶,上下两句分别从不同角度构成生动画面。最后两句在上文登高远眺基础上,仍扣应“观眺”二字来写所感,线索清楚,结构完整。
冥心压尘鞅,遁迹清溪流。竹下坐垂钓,柳边繫孤舟。
野径入沙际,到门有白鸥。夏雨夜来过,微茫望沧洲。
取醉倒浊醪,茅斋日淹留。长歌沧浪曲,讵为名利谋。
机杼隔篱落,牛羊下林丘。衣食聊自足,安命复何求。
洛塘风急玉虹飞,泾上柴门客到稀。春入江南梅正早,马头新折一枝归。
磬口黄梅饷内家,明围暗压斗横斜。水仙独向钗头颤,第一人宜第一花。
圣人久不作,命世岂无人。贤哉白沙翁,崛起南海滨。
研几见智崇,固穷占道醇。吁嗟百年后,斯人不可闻。
儒林实渊源,庶官非等伦。君虽旧史氏,选择典斯文。
番禺名都会,多士何彬彬。之子允师表,先正有遗尘。
千仞独高逝,九渊终自珍。出处苟不审,性命谅奚云。
衰俗日陵夷,我怀难具陈。风声系先倡,典刑期再新。
嘉会亟增脩,江门堪问津。赠言同心友,景行良可遵。
几年三到三台,往年不似今年好。故人云集,远山屏列,蔚蓝清晓。
赵舞燕歌,一时奇绝,百壶倾倒。对山川如昔,风烟不减,但人比、当时老。
放眼秋容无际,碧澄澄、雁天霜早。曹瞒事业,悠悠斜日,茫茫衰草。
为问漳流,古来豪杰,浪淘多少。有建安遗瓦,张吾笔阵,把奸雄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