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晓露湿芳英,骈开耻独荣。仙姿双弄玉,道韵两飞琼。
人羡长偎倚,天令巧合并。鹊巢风化美,佳植固堪徵。
西林已鸡栖,北涧复虫响。沈沈四山暝,寥寥一星上。
时危剧钟情,期逝劳纡想。怅立此溪阴,欲休未能往。
大雪满天地,山林何所樵。不辨凡草水,但见英琼瑶。
琼瑶固云美,政恐难琢雕。草木亦已落,犹存旧根苗。
厉禁苟不废,庶可成夭乔。柰何旦旦伐,无异见睍消。
惟兹谢家树,松柏见后凋。昔宰安丘邑,今沂浙江潮。
手板方释手,腰斧仍在腰。栋梁尚可得,榱桶不待招。
所忧岁年晚,雨雪恒瀌瀌。蕃鲜回玉烛,光华丽璇霄。
四海一灵囿,君其老刍荛。
阴阳不可知,鬼神惟杳冥。暂试武帝貌,一见李后灵。
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贤圣共草昧,仁智焉足明。
变化未有极,恍惚谁能精。
槐笏绿衫初作吏,要须立脚自廉勤。闾阎疾苦宜加意,廒廥奇赢莫与闻。
少啖荔枝防美疢,多栽茉莉挹清芬。公馀览遍佳山水,倘有诗篇寄海云。
阳燧初升八极车,飞光犹带赤城霞。山英固有葵心在,不许群峰取次遮。
别有幽溪路自通,坐看秋镜挂墙东。乍移巨海澜生紫,忽坐仙舟灯已红。
雨洗晴来天汉杪,月明人住水都中。四更照彻清讴发,绿竹乌纱影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