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首次出塞,写过许多报绘边塞生活,抒发怀乡之情的优秀作品。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写千里行军途中对故园的怀恋。
诗的首联写清晨行军图景。初赴边塞,千里行军,可记载的很多,诗人舍掉其他事物,仅从战马汗水落地,又踏成泥水这一细节写起,从而突出行军的急促和艰苦,描写是极真切的,没有切身的感受是写不出的。之后,诗人才又补写一笔;“朝驰几万蹄”,不仅点出时间:清晨,事件:行军,而且以“几万蹄”交代出形驰之远,与“朝驰”相映衬进一步突出行军之急切,同时把首句细节描写与长途行军这一巨大场景联系在一起。这两句仅从马蹄着笔写马,而赴边将士行军的急切和艰苦却已经表现很好了,似特写镜头,渲染急促格调,带起全篇。
诗的次两句回顾行军途中经历。“地角”、“天倪”都极言边塞之远,而“雪中”、“火处”则形成鲜明对照,写出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从而用概括的笔墨为上文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十分突出的广阔背景。一“行”,一“宿”,概括了行军途中单调而又艰苦的生活,联系“朝驰几万蹄”一句,可知“宿”是多么的短暂,而“行”又是怎样的长久。如果说首句写的是次句的一个细节,那么首联所写的就不过是次联所泻的长途行军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剪影了。至此鞍马风尘,餐风宿露的长途行军图景已写得十分突出。
在前四句描写千里行军的基础上,后四句转写远赴边塞的乡思。“塞迥”和“乡遥”承上文“地角”和“天倪”而来,是触动诗人情思的客观因索,“心”和“梦”都写诗人情怀,转得极为自然。而一“怯”、一“迷”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对故乡的梦绕魂牵而又难以归去。诗的最后两句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馆:“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照应题目点出月夜和铁关。诗人宿于边塞,唯以望月寄托怀乡之情,而又不写自己望月,却反写明月有情伴随自己,从而使自己更添乡思,望的是“故园月”,想的是故乡情,把思乡之情写得很含蓄,很深切。
这首诗写塞上行军,从“胡朝至夜,层层归结到“宿”字上,既有细节描绘,又有场景概括。写乡思,既有直接点示,又以景物烘托,写得十分生动,也十分含蔷。全诗八句,前六句描绘出笼时情景与心情,最后才以景物暗示出“宿”字,结构较别致。
凭高有客沾襟,苍茫胜迹空延伫。榕阴不断,鹧鸪飞上,越王台树。
香浦鱼沉,珠江雁断,花田无主。算由来闲气,英雄粉黛,一般到,销魂处。
唤起柔情侠骨。定相怜,客愁孤注。韶光正好,为谁掷向,蛮烟蜑雨。
双髻扶头,十眉连手,欲留难住。任千金散尽,只携宝剑,陆生归去。
湖上烟峦一抺青,他时亲见望州亭。也知鲁国真男子,要识中郎旧典刑。
如丝如铁笔飞空,隋石风规故不同。莫与前贤论南派,晋唐小楷在胸中。
金天凉冷金风急,万点金萤照宫掖。银床夜夜落梧桐,宫树朝来零露湿。
乘闲试上来青楼,咫尺南山入远眸。阑干徙倚括奇观,诗成敲折珊瑚钩。
东篱采采黄金蕊,远致南阳菊潭水。安排服食制颓龄,水味花香溅牙齿。
酒满金罍秋月明,可人别去不胜情。短书欲寄何由达,万里长天一雁声。
坐对苍然暮色侵,忽惊萤烛度枝深。少年嗜学犹馀志,安得茅檐把卷临。
吴郎骨相非食肉,朝食桐花洞庭曲。洞庭三月桐始花,千枝万朵摇江绿。
吴郎采采盈顷筐,宝之不啻琼膏粟。真珠龙脑吹香雾,夜夜山房捣玄玉。
墨成谁共进蓬莱,天颜一笑金门开。河伯香飞喷木叶,太守嘘气成楼台。
龙宾十二吾何有,不意龙文入吾手。芙蓉粉暖玻璃匣,云蓝色映彤墀柳。
玉堂退食春昼长,桃花纸透冰油光。筠管时时濡秀石,银钩历历凝玄霜。
君不闻易水仙人号奇绝,落纸二年光不灭。又不闻□□□□乌玉玦,坡老当年书柿叶。
惜哉唐李不复见,吴郎善保千金诀。乌乎,吴郎善保千金诀。
思古人,思古人,古人皦皦若日月。我欲剖棺斲出古人心,惟见苍苔漫白骨。
请陈古人心,君勿骇客言。古人惟一真,可使风俗皆还淳。
杀鸡不及林宗,炊黍不候庞公。雪中安道兴适尽,坐上公荣樽已空。
呼酒径劝君,欲眠即遣客。嵇康巨源不为绝,戴崇彭宣本相得。
徐庶失老母,密如玄德不能夺之臣。严陵薄宦情,狎如文叔不能止之客。
包胥伍员不失其为友,羊祜陆抗不害其为敌。我有蒸壶,安事隐语。
我但食韭,安用多种。割肉元知方朔真,拿金岂即刘叉勇。
古人心事有如此,何至颜色相媚奉。道衰舛仁义,世乱生奸雄。
君知臧否不挂口,正虑匕首揕其胸。我生恐无用,我死知无闻。
作书预与儿辈诀,葬时定觅要离坟。
谁人无一条拄杖,我家收底丑模样。彻头彻尾收目深,从生至老筋骸壮。
不须修,何须漆,体段自然成个格。或行或坐尽随身,或倚或携还任力。
抛一抛,卓一卓,三界魔王顿惊愕。雨云雷电匝长空,展尽神通难揣摸。
有时收,有时用,纵夺临机恣拈弄。傥蒙上士入门来,一棒打教知痒痛。
说道理,没人情,动著教伊祸患生。休誇昔日化龙势,谩说当年解虎声。
挑日月,吞乾坤,划开一路涅槃门。大丈夫儿须执捉,一言不契命难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