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有此一问,便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撬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一犁春雨”四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有客孤舟里,风平日又嘉。未须怜岁晚,从此乱春华。
自扣舷三版,相将水一涯。前村随柳色,昨夜宿桃花。
鸥浴波翻锦,渔歌影入霞。江头稠杏暗,子美四娘家。
乱山深处有人家。细路欹斜。长松万树围茅屋,响寒涛、天际青霞。
曲涧平铺略约,飞泉高挂檐牙。
幽人肥遁厌烦哗。云水生涯。携筇来有谈经客,露疏窗、萝薜周遮。
陋室居之何陋,满堂金玉无加。
贫别书信阔,接壤如天涯。沉忧心肠窄,少日如岁时。
食荼苦在味,集蓼辛在外。百感从中生,通夕不遑寐。
世路岂飘风,游子常转蓬。镜中见二毛,何啻非老翁。
晚慕马少游,结庐守乡井。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
颓城砖甓堕平湖,禁籞彫残故苑芜。戚畹换班言肯用,边庭入相事应无。
福威玉食欺孤主,诗礼金椎党盗儒。丧乱谁怜杜陵老,娇儿短褐倒天吴。
海风捲树冻岚消,忧国宁辞岭外遥。自顾勤劳甘百战,不将功业负三朝。
剑澄黑水曾芟虎,箭劈黄云惯射雕。代北天南尽成事,肯将心许霍嫖姚。
雪霁春未和,寒云惨多阴。同乡有期约,学海慵沿寻。
吾衰今得友,晚交契则深。岁寒见松柏,茂悦依同林。
倚市人所贱,在山泉可斟。蟠桃着实迟,劝我简蒿簪。
吟窗拥翠娥,分定那得侵。愧笑领君意,取酒问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