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大漠风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
注释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赏析

  这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创作背景

  本诗是《从军行七首》中的第五首。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猜你喜欢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殁汉使回,
前后征人惟系马。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六国兵同合,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秦帝,策决问苏君。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陆生声誉在云间,来预簪裾谒帝颜。
冠剑有客夔与禼,文章全盛马兼班。
耽耽玉宇龙缠栋,蔼蔼金铺兽啮环。
却出常衙殿前过,戟衣风动自相攀。

东方未明星粲粲,霜华蔽野银色烂。篙工敲火起行舟,惊雁相呼入云汉。

岸回水碧知去程,荒郊似有晨鸡鸣。曈曈旭日应可睹,寒威不用来相仍。

从君挥麈演金乘,我已无心缠葛藤。第一圆通三鼓梦,大千世界一窗灯。

罢参柏子庭前意,权作梅花树下僧。饭饱閒行复閒坐,人间有味是无能。

诗筒连画卷,坐看复行吟。想像南湖水,秋来几许深。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清芬透甲,记新橙初擘,去年时候。只怕匆匆秋又老,篱菊满园铺绣。

雨后曾移,霜丛小摘,携得香盈袖。有人消渴,夜寒犹殢杯酒。

应怪酸也如梅,黄才胜橘,搓了还重嗅。惯识书生滋味冷,齿软不禁眉皱。

却到而今,宿酲自解,谁管吟诗瘦。并刀似水,破来长忆纤手。

数稻兮登场,牵牛兮入屋。
噭咷兮田家,欢迎兮稚子。
三年力耕兮今逢年,庾则实兮庖有鲜。
草藉兮陶盘,豳吹兮土鼓。
握牛兮谁歌,和之兮余舞。
乐复乐兮岁晏,冰雪集兮堂下。
时亹亹兮不再,荪何为兮田野。

暂出陶陶境,那禁种种愁。举觞邀明月,却带醉乡侯。

两在他乡见岁除,今年守岁在吾庐。小儿欢喜频行酒,犹子平安远寄书。

陶令无心希厚禄,安仁有志赋閒居。劳生半百虽虚度,三径犹存不负予。

悲风起高树,阴云蔽朝阳。伊人在天末,地远道路长。

驾言欲相就,车敝马玄黄。秋深气愈道,孤雁正南翔。

爰附尺素书,以寄我衷肠。飞高影渐没,蹙刺心内伤。

吴山入阛阓,佳气自苍苍。洞窈通仙隐,龙盘集吉祥。

犹宜雪后对,莫为岁寒妨。所历多酸鼻,兹山耿不忘。

秀蔓依檐老,寒枝映屋疏。
寒暄候虫报,昏旦老鸡呼。
已饭新收稻,仍烹自种蔬。
邻邦有佳酿,冲雨隔江沽。
乍逢还又别,龙竹葛陂阴。
野水流春远,江云入暮深。
新知满湖海,遗老在山林。
解后如相问,凭君道素心。

却月添新黛,飞霞贴晓妆。闲随姊妹踏春阳。笑问如何水鸟、号鸳鸯。

宿处常交颈,飞时每并行。好逑愿得比情长。归去忙描样子、绣成双。

北溟有脩鳞,其大无匹俦。化而为羽翼,顷刻遍九州。

天地吾一体,日月吾双眸。一饮万斛泉,一饭万头牛。

藏修丘壑间,昂昂亦无求。尘寰何迫隘,飞鸣不自由。

虾蟹及蛙黾,孤豚及青鼩。纷纷如猬毛,乘时恣喧咻。

其耳若不闻,其声转清幽。其貌甚閒暇,其心亦休休。

长思日月明,西天云雾收。东至于蓬莱,西至于昆丘。

北至于穷发,南至于不周。宇宙渺一视,去息无拘留。

我欲效鹤雏,鸣和声相酬。终焉附其翼,一旦凌空游。

使彼毛羽虫,垂头自怀羞。此心如白璧,秋阳照江流。

西风吹叶到阶前,落地犹为病眼妍。陌上相逢前日事,匆忙曾未致缠绵。

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
城边战骨有亲知。馀生尚在艰难日,长路多逢轻薄儿。
绿水青山虽似旧,如今贫后复何为。
循缘多熟境,溺法无要津。
虑心屏百虑,犹是隔几尘。
云边察飞翼,水底观跃鳞。
闷杀鲁中叟,笑倒濠上人。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