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从诗境看,这首诗应是作者科举落第后身在长安有感之作。
一棹翩然唤不回,两筇江畔久徘徊。早知君有如神技,同下中流亦快哉。
暮鼓晨钟,春花秋月何时了。七颠八倒。往事知多少。
昨日今朝,镜里容颜老。千年调。一场谈笑。几个人知道。
开轩面澄潭,潭水绿于染。其下蟠蛟虬,四时兴有渰。
嘉树罗葱旧,烟霞互舒敛。晴漪漾春牖,凉飔含暑簟。
俗辙谢经过,书卷恒不掩。探微心有得,行素道无歉。
消摇视天宇,油云驰冉冉。庶跂沂上乐,谁当叹与点。
中秋看月醉流霞,月里桫椤又落花。老去翻经思古寺,春来乞食向谁家。
三山弱水元无路,七宝恒河更有沙。他日升堂重论法,莫嗔身坐白牛车。
海上有重镇,厥地为台湾。袤延数千里,四望云水环。
台北遥对台之南,险要爰有基隆山。强虏忽启衅,称兵乃犯顺。
轮舶胜星驰,炮声作雷震。麾军直上千仞冈,夺得昆崙思坐镇。
伟哉真将军,孤立无援兵。出奇设险能以少许胜,一战而捷基隆平。
敌锋挫衄争先逃,如鸟兽散惊呼号。功成未敢矜言劳,论功却比兹山高。
玉河一曲。记堤沙旧日,三径曾筑。留与骚人,简点图书,更添多少牙轴。
赤阑宛转连苔砌,总不羡、江梅湘竹。爱捎檐、藤蔓花飞,帘底午阴晴绿。
谁似先生潇洒,退朝归系马,文酒相逐。便许荆高,击筑歌呼,夜深烧短红烛。
墨池尽有挥毫兴,又早是、鹅儿初熟。倚南床、纨扇题残,试染羊欣裙幅。
吾祖平生学苦空,至今馀庆尚重重。佳城气象年来别,秀出南屏第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