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即是当时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
第一、二两句是写诗人簪花之趣。虽说当时礼俗士大夫集会时可以簪花,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终觉有些不好意思。为了突出这种心态,作者掀起一道波澜,“花应羞上老人头”,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而事实是,不管花愿意与否,还是上了老人的头,增添了不少情趣。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同时说明包括诗人在内的官吏最终还是乐于在百姓面前亮相的。花活了,人更活。从而进一步缩小了官民距离,更有意义。
第三、四两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这里诗人恰当地用了杜牧之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浩荡的插花队伍的经过,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盛况就好像在眼前。于是,官民同乐的主题也就圆满地表现出来了。诗人之所以在珠帘上钩时用“半”字,是因为作诗需要留有余地,给读者以想像空间,说全上钩,而诗贵活。
前后联均暗用前人句意,用得贴切灵活,不着痕迹,如同已出。“人”、“花”、“老”、“羞”四字有意重复使用,更使诗的音节回环往复,有助于
这首诗运用夸张、拟人修辞手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在这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我们不难领略到诗人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万壑千岩不易求,壶中聊寄小瀛洲。稍看硉兀云峰出,便有檀栾桂屿幽。
绝境自知难遽忘,奇踪争怪独能留。山翁已老犹儿戏,漫拟伸眉一散愁。
冰蟾蜚下一天霜,领略岩花旖旎香。我亦小园清绝处,与君同命醉为乡。
高云作时霖,小雨成薄霿。变灭须臾期,杲杲同一梦。
才老天心奇,文字极所纵。气摄龙象瘖,大千震微讽。
孤往若有见,偕来已失众。飘风小噫欠,宁觉蚊蚋鬨。
萧寥楚山川,可叹非时凤。笑我滀涔蹄,短汲才一瓮。
煎愁自相濡,悠忽了宾送。多生何因缘,清净每饭共。
愿睹成宝坊,断桷备斲砻。
我自古愚人,还作古愚诗。古贤不可作,古愚亦难而。
举世皆尚同,子独不知时。举世誇疾走,子行独迟迟。
信口所欲言,信意所欲之。衣不识寒燠,路不识险夷。
喧然众知人,指我为顽痴。子知邈难及,我愚恒若兹。
柳雨桃烟,英台尚记生前景。去来相并,艳杀罗裙影。
絮粉茸金,眉眼从来靓。红珠冷,花房睡醒,相逐过金井。
酥润花枝垂苑囿,珠生荷叶满池塘。金人掌上秋宵冷,留与君王饮玉香。
池水泠泠渌未深,丛篁低草背庭阴。晚来欲别龟鱼去,更向轩西独瞰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