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蘅芜梦冷,桃叶歌残,帘前犹唤鹦鹉。莫道多情,憔悴东风无主。
青春几多怨抑,写鸾弦,一声声苦。吟不得,正黄昏后也,满庭微雨。
早是凋红损翠,更休检、生绡海棠遗谱。零落秋花,试与问花无语。
当时翠楼瘦影,化纤云、沈沈遥浦。剩碧藕,绾情丝、千缕万缕。
暖霭浮晴籞。锁垂杨、笼池罩阁,万丝千缕。池上晓光分宿雾,日近群芳易吐。
寻并蒂、阑干凝伫。不信钗头飞凤去,但宝刀、被妾还留住。
天一笑,万花妒。
阿娇正好金屋贮。甚西风、易得萧疏,扇鸾尘土。一自昭阳扃玉户,墙角土花无数。
况多病、情伤幽素。别殿时闻箫鼓奏,望红云、冉冉知何处。
天尺五,去无路。
偷得浮生半日闲,登高何必上龙山。自嫌诗酒犹多兴,无限秋光为解颜。
野石静排为坐榻,白云深处寄柴关。林亭自有幽贞趣,今日应须醉始还。
炎方春浅未如焚,花木迷人意欲曛。福地同游胜独往,中天一览破千闻。
于今难拟《高唐赋》,何日重开衡岳云。眼底流求弹丸耳,楼船曾见汉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