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池送朱二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当年襄阳雄盛时期,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
相随而来的钓女,来到池边,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
清波荡漾荷花盛开,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澹澹:水波摇荡的样子。参参:草木茂盛;细长的样子。
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人物也不似当年,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人迹稀少。
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
此处虽然萧条了,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
一直到红日渐斜,远行人才上马而去,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
诚恳而来是为寻找通向世外桃源之路,既然如此,只好归去,做一个赤松仙子隐逸罢了。松子:赤松子。古代神话中的仙人,相传神农时为一说为帝喾之师,后为道教所信奉。《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松子家”,指学仙求道雨师。的隐逸者之家,即孟浩然的隐居处。
注释
高阳池:即习家池。
朱二:孟浩然友人,生平事迹不详。

简析

  此诗写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与眼前的空寂冷落,形成鲜明的对照,其实是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此诗当作于他的晚年,诗中也可见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同时从诗中也为读者流露了如下信息: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远非近代之事,而是唐已如斯了。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猜你喜欢

净练平铺月上时,无人吟得谢郎诗。酒酣直欲捉倒影,千古风流几个知。

君同黄鹄游海峤,我学白云归帝乡。
已爱健翅自鼓舞。谁怜孤影犹飘扬。
安得相从在霄汉,於今留滞嗟絷缰。
欲随轻风挹君袂,满野春雨生迷茫。
洛阳一别梨花新,黄鸟飞飞逢故人。
携手当年共为乐,无惊蕙草惜残春。

少时已叹少欢娱,衰病经旬一笑无。今日出门逢父老,欣然随众强卢胡。

平生绝俗尚,幽期在一壑。
衔卮周曲汜,班坐荫兰薄。
日嫣花欲笑,风迅燕飞弱。
疏峰挺飞茎,平楚下饥鸑。
厓倾石似行,涧折泉如约。
何时税尘鞅,赋归蹑棕霡。

波平如许,记不起、凉月空江何处。抱膝船唇,天澹沲、不见一枝柔橹。

半臂生寒,好秋难卧,孤坐和谁语。宦情如水,此时忘却今古。

几人明镜当头,肯来消受,者雁沙鸥屿。恰忆归舟,酒醒对、蝉鬓添衣吟苦。

点点江山,十年脚底,燕赵秦吴楚。满船凉月,问君载向何所。

荥阳景物似当时,不见唐朝老画师。隧道庄姜今已矣,京城太叔果何为。

留侯计用炎光振,亚父身亡霸业衰。多少是非成往鉴,莫将遗事使人悲。

平生本质今如此,老去未能污一毫。俯仰仲尼磨不磷,百年天地鬓萧骚。

愁随竹叶消春盏,喜入灯花缀夜缸。

连阴乍霁自新元,细雨梅花自可怜。天意肯教人怅望,灯宵终放月团圆。

儿童鼓舞几通夕,我辈欢呼竟不眠。老少相悬均此乐,去秋无此大丰年。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

家园处处好芳菲,合是归时便得归。纵使江南风日暖,莫随花担过桥飞。

山茶又晚出,旧不闻图经。花深嫌少态,曾入苏公评。

迩来亦变怪,纷然著名称。黄香开最早,与菊为辈朋。

纷红更妖艳,玉环带春酲。伟哉红百叶,花重枝不胜。

犹爱并山茶,开花一尺盈。日丹又其亚,不减红带鞓。

吐丝心抽须,锯齿叶剪棱。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桃叶何从来,派别疑武陵。愈出愈奇怪,一见一欲惊。

赴宴归来酒正酣,半嗔半喜又羞惭。
向人佯笑不成语,推卷罗衫理玉簪。
柳絮春泥玉垒封,珠帘深锁暮烟浓。
分明记得双栖处,梦绕青楼十二重。

一片轻浮水面匀,双睛炯炯朗如银。非同比目难分舍,犹剩鹣鹣一对鳞。

此去相从有半年,分携恐在暮秋天。
若能早夜四精进,他日生涯胜买田。
水明烟碧万条丝,短岸斜风晚更吹。
红面小奴牵白马,为谁来系断肠枝。

凤皇鸣舞乐昌年,蜡炬开花夜管弦。半醉徐击珊瑚树,已闻钟漏晓声传。

惜年华、匆匆过了,那堪短日如许。冷清清地长愁病,禁得几宵疏雨。

当年事。空忆著、雕栏玉砌春风里。斜阳归去。算只有多情,伴人瘦影,相对各无语。

思伴侣。斗草西邻儿女。别来也应憔悴。青衫翠袖知何处,脉脉尽随流水。

君听取。君不见、纷纷今古皆如此。谁非谁是。何必问青天,本来造化,万物总难据。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