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语莺啼三月半,烟蘸柳条金线乱。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留住九华云一片。
犀玉满头花满面,负妾一双偷泪眼。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点百万。
暮春时节燕子叫黄莺啼,烟柳绿条蒙蒙袅袅在弄眷。五陵原上的姑娘犹如仙娥,手摇着歌扇,香气烂漫,姑娘的心上人已经远去,留住的只是九华山的一片空云。
满头珠玉装饰的姑娘好似花一般,有谁能理解她的愁苦?暗自相思双眼泪水涟涟。那串串眼泪就像珍珠,拈不散数不清,用红丝串上应有上百万。
烟:笼翠在柳树上的云气。蘸(zhàn):沾染。金线:形容嫩黄的柳枝。
五陵:指西汉高帝、惠帝、景帝、武帝、昭帝五个皇帝的陵墓,在今咸阳市附近,由于地近长安,为游览胜地。
仙娥:词中描写的女主人公。“娥”,美女。
九华:九华山,在今安徽省青阳县西南。
犀玉:华贵的首饰。
花:花钿。《唐摭言》卷十引谚:“白头花钿满面,不若徐妃半妆”。
这首词是敦煌石窟发现的唐五代手写卷予中无名氏的作品,写的是一个美丽的歌舞伎在暮春哦节的感受。上片写其外表的华美,下片状其内心的悲哀。婀娜的身姿与擦拭不尽的泪珠、掩饰不了的忧愁,相互映衬,达成一种对比中的和谐。
词的上片是写景,作者从动态着笔,既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情态,也婉转地表达出了主人公心头的烦闷和怨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
下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主人公心中无限的怨情,一个平常的比喻将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整首词感情质朴而深沉。
这是一首怨词,写恋人远去,给姑娘带来的痛苦。词的上片先从景写起。前两句,勾画了暮春的景色;燕莺啼叫,柳条在春风中袅袅多姿。作者从动态着笔,写得有声有色。尤其是一个“乱”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柳条弄春的情态,也显露了主人公烦闷的心情,情和景交融在一起。经过景物的渲染,主人公出场了:“五陵原上有仙娥,携歌扇,香烂漫”。仙女般的姑娘何其美。歇拍告诉人们她这样出场目的,她是要留住那远去之人,可事与愿违,她只是“留住九华云一片”。作者笔锋一顿一折,婉转地表达了主人公心头的怨情。
下片开头一句直写主人公打扮之美,与上片“仙娥”暗映。接着掉转笔锋写道:“负妾一双偷泪眼”,又与上片怨人去暗映。主人公的怨情依然在这一顿一折中代现出来了。作品到此在表现怨情方面,已经非常形象、非常深沉了。可是最后几句作者又展开想象的翅膀,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抒写心中无限的怨和恨:“泪珠若得似真珠,拈不散,知何限,串向红丝应百万。”以真珠比泪珠,可见泪之多;以泪之多烘写伤心之极,从伤心之极正见出怨情之深。一个平常的比喻在这里却把主人公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蓦蓦地,杜鹃啼血,棠梨开早。
愁随花絮飞来也,四山锁尽愁难扫。叹年年春色倍还人,谁年少!
梨花雪,丝风晓。柳杨枝,笼烟袅。禁三千白发,镜花虚照。
襟袖朱颜人似玉,也应同向金樽老。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峨如千尺崩松,破空雷雨飞无地。京华游侠,山林栖遁,斯人憔悴。
一瞑随尘,九州来日,谅非吾事。正苍黄急劫,推枰撒手,浑不解,茫茫意。
也识彭殇一例,怆前尘、飙轮弹指。长城并马,沧溟击楫,穷秋万里。
归卧荒江,中宵破梦,惨春衰涕。更大招愁赋,湘魂纵返,甚人间世。
荔子从知贲越江,于今锦树几幢幢。汉姬燕去钗谁合,叶令凫来舄自双。
露重桂香燕满院,日长萝影冷摇窗。不应又浣西溪曲,何限行云学水淙。
祥麟不游鲁,威凤曾鸣岐。被褐怀其宝,我贵希所知。
畴昔有作者,柴桑俨前师。薄仕见微志,贞遁亦勿疑。
种秫非可待,采菊以当饥。宁因五斗故,束带见小儿。
斯人今则鲜,千秋归来辞。莆中古介士,忤俗而见几。
天曹岂不荣,所思木兰陂。鸒斯飞蒿下,岂为鲲鹏嗤。
云庄奉遗矩,天韬解吾羁。荷杖白云巘,鼓枻沧洲湄。
安身同尺蠖,食气珍灵龟。委顺期自然,妙善夫奚为。
幽亭岿然在,终古存遐思。
美人如修竹,日暮何娟娟。美人如野鹤,所贵非乘轩。
远游岂不佳,缁衣为谁贤。相别亦云久,相看已苍然。
襟韵尚豪爽,尊俎重留连。追忆平生欢,见赠长者言。
铿鍧咸池奏,溔渺渤澥渊。我无英琼瑶,持以赠君筵。
为君赋《淇隩》,为君歌芝田。
归棹苦遭迍,客心急欲死。舟子看月晕,预知北风起。
挂席自青县,俄顷达兴济。维时初荡平,薄海靖奸宄。
载炮还京师,传言尽销毁。煌煌庙宇谟,偃武从此始。
有司预捉船,纷扰河之涘。胥吏假官威,客船尽呵止。
余方苦蹭蹬,欲言气先馁。舟人被拘留,长跪说原委。
家世本农夫,勤劳服耒耜。屡遭水旱灾,辗转贫如洗。
县官急催科,敲扑及骨髓。大儿鬻商船,得钱不称使。
小儿方九龄,相挈日在水。性命寄一舟,此外无生理。
再拜乞少宽,感恩当没齿。此辈铁作肝,善言空复尔。
甲怒方鸱张,乙词故亹亹。反覆起波澜,如蜮复如鬼。
既而得金钱,翻然笑相视。四海皆友朋,尔我旧乡里。
百事吾周全,君从此逝矣。踊跃过别船,张皇示意旨。
归来语家人,世事皆如此。
河山争战阅兴亡,策敌谁如马援长。擘画兵机娴借箸,指陈虏势易探囊。
秦关渺小如沧粟,蜀道崎岖转峙粮。斗大西城危釜底,潜师早已度陈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