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的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临流帐饮,惜别依依。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与秦观别时当在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此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是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询问消息。以后几年间,苏轼居黄州贬所,与秦观不复相见。“酒味多于泪”,当有感而发。末两句故作反语,足见真情。“风鉴”,指以风貌品评人物。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四:“风鉴一事,乃昔贤甄识人物拔擢贤才之所急。”东坡对秦观的赏拔,可谓不遗余力。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东坡得读秦观诗词,大为惊叹,遂结神交。三年后两人相见,过从甚欢。后屡次向王安石推荐秦观。可见文人高士之友谊实非常人可比。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冬。当时苏轼与秦观会面,而后在秦淮河上临别对饮。此词便是词人与秦观饮别后的有感之作。
环海世界中须弥,光明隐蔽行两规。元夜穹盖覆四维,清气鼓动东南陲。
寒魄欲吐风先吹,倒影沧海升厜㕒。壹气孔神中夜持,仰首云隙先见之。
或来稽首问导师,指端涌现圆若斯。忆溯沅澧踰沙羡,洞庭下浸高楼危。
四更起坐星杓垂,月生尚在湘东涯。半映湖面山蔽亏,须臾天地成琉璃。
梦游所到不可追,惟有明月窥余帷。
召伯蔽芾余甘棠,咏歌千载流芬芳。今之王翁古召伯,三吴有棠仅十霜,其荫已足笼丘冈。
上有一双白头鸟,相与宛转啼春阳。问谁者图吴周昉,拟借诗史献寿昌。
此物虽微感星气,不与凡鸟同摧藏。百舌能见谗,要自非我匹。
凤皇故自尊,竹实非我食。安期东海枣已丹,王母西池桃更碧。
白头鸟,不足招,召伯之棠,不足栽。王翁兮王翁,且偕樊夫人,共登旸湖之上,超然拍手呼鸾叩月窟,是时金粟丛丛开。
桂浆吸罢不饥渴,揽辔下仪娄江隈。娄江父老俱白头,依依棠树傍,跪称万年杯。
王翁不乐胡为哉。
四月梅雨来,空山道弥左。城中故人寄尺书,闻君昨理将归舸。
言扶微疾强出送,有姊之丧行未可。徘徊中夜不成声,欲泣欲歌愁绝我。
生平忼慨好言诗,于君不敢轻为辞。生平孟浪颇自许,不敢君前多一语。
识深鉴洞既莫伦,烁古澄今目如炬。白头南北意何如,箧里羲爻一卷书。
潜思静玩日有得,天人至理匪玄虚。即今归卧江上庐,大江北去连淮徐。
中州地广气坦舒,渭河汴洛王者居。况君生长秦故墟,蟠溪卜猎逢老渔。
空同问道回帝车,六经所纪斯权舆。访古出入骑蹇驴,鞍傍挂酒燔枯鱼。
俯仰自得乐有馀,慎勿遗我音信疏。
乐游园里眼俱空,只在今朝事不同。错道海棠依旧日,生憎楝子下梢风。
圬人镘上泥柔粉,桑妇筐中绿映红。便认未开如已谢,一般情况寂寥中。
跂予望之六六峰,欲往争柰今严冬。石林崎岖积雪盛,日中无烟虎豺病。
生也孤往胡所稀,冻攀幽崄探其微。手皴面黑逾旬归,太室少室何者奇,曾否首阳歌采薇。
北邙逶迤清洛远,天白冰崇伊阙晚。灞上骑驴尔靡辱,袁安高卧吾应腼。
忽然想生经行宋家陵,往来寂寞东西京,翘首泪下嵩山青。
歌丽曲,斟浊醪,鱼龙水底避诗豪。莼美鲈肥无限兴,青云何似白云高。
苍茫天地间,流光一何遽。曾闻太古人,未见曦轮驻。
才沈崦嵫云,还上浮桑树。山色愁里暝,天形梦中曙。
安知穆天子,龙马神为御。万里速乘风,又向瑶台去。
超遥侣神仙,此理当何故。不向尧年长,永使人间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