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点评
《辋川别业》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作者未到辋川将近一年,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隐居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怀畅谈柴门之前。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前四句诗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设色法。春播的季节,山野之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春草与桃花。春草是怎样的,桃花是怎样的,人们大都有亲身感受。所以,要处理得使人如身临其境,是不大容易的。但王维自有见地,他使用了“堪染”来突出一个“绿”字,用“欲然”来突出一个“红”字,这就是画家的眼光、画家的用色法。把红与绿给予高度的强调——红得似乎要燃烧起来;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于是盎然的春意,便通过红绿二色的突出与夸张而跃然纸上了。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格律分析
从格律上看,此诗有四处拗,其中前两处可以确定有救。全诗后半部分平仄较为混乱,出律颇多。第一处是第三句“雨中草色绿堪染(仄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对句“水上桃花红欲燃(仄仄平平平仄平)”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二处是第六句“伛偻丈人乡里贤(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三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句内第三字变仄为平救。第三处是第七句“披衣倒屣且相见(平平仄仄仄平仄)”第五字本应用平声,这里用了仄声。第四处是第八句“相欢语笑衡门前(平平仄仄平平平)”,首先,第八句与第七句失对;其次,第五字本应用仄声,这里用了平声,三平尾在格律诗中几乎是一种错误句式,但在此诗的特殊情况下,或可理解为是对第七句拗的一种另类补救。此诗还存在“失对”现象。第六句根据第五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此处却用了粘,是为失对。第八句根据第七句平仄情况,格律本应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此处却用了粘,再次失对。此诗后半部分发生的连续失对,拗而不救,三平尾等现象的集中出现,在格律诗中非常罕见。
已凉时节未霜前,十里平湖共酒船。岩岫涌寒清澈水,芰荷翻浪绿连天。
百年过眼真聊尔,一笑投怀岂适然。独有黄花似回避,定缘红粉不能先。
石磴萦回疋马迟,日高同拜大贤祠。国严党禁虽堪恸,天祐斯文岂便衰。
汇泽波分天势远,匡庐峰接斗光比。小斋醉卧东风里,胜事频吹入梦思。
娄有史君子,分甘草泽居。昔曾青城游,袖秘玉函书。
质性既厚朴,幼怀乡曲誉。牵牛朝出耕,萧艾手自锄。
野藿香可美,篱鞠味堪菹。吾友大黄君,一病半夏馀。
维子多远志,从容驾轩车。剖决明表里,调剂气旋苏。
愧乏明珠报,长歌酒频酾。征鸿行当归,微阳起石渠。
相思子不见,扳桂下庭除。
社燕秋鸿各自飞,我来君去苦相违。西湖西畔梅如雪,应有亲朋待子归。
鹄袍乌帻一先生,刺写江东给事名。八百年来成把臂,可能同访旧云英?
寂寂宵分,团团月午,一天云散。送得香来,刚离谢池畔。
红衣翠盖,应替却、悲秋一半。银汉。诉与姮娥,比天涯还远。
西风惹袖,金粟铺阶,佳人笑相玩。莲舟才系,忘了采莲伴。
目断故山归路,一定有人凄怨。但胆瓶深护,莫把绣帘轻卷。
遗荣归故里,逍遥娱心神。结庐傍翠微,鱼鸟日夕亲。
曲池流潺湲,怪石叠嶙峋。疏篁间高树,庭除自生春。
楼居可瞻云,凭栏拱北辰。台榭时眺月,何能容酒人。
堂开颜永锡,敞豁绝风尘。招彼求仲侣,啸歌醉甘醇。
呼童汲寒泉,煮茗卧龙茵。醒来意殊适,丘壑信清真。
所以张季鹰,慨思鲈与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