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篇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密密绵绵。
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
闺中的少妇,以其纤纤之素手,采来葛藤,制成丝锦,织成葛布。
为远在绕国的征夫缝制暑衣,做好征衣远寄给在日南守边的丈夫
等到征衣寄到后,恐怕苍梧地区傍晚的火星西落,时已至秋了。
虽然时节已过、但是此暑衣且莫轻掷,因为它是为妻亲手所制,上面寄有妾的一片真情和爱意啊。
注释
黄葛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七》:黄葛生烂漫,谁能断葛根。李白此诗题应本于此。《乐府诗集》卷九十列此诗于《新乐府辞·乐府杂题》。
绵幂:密而互相掩盖之意。
缭绕:此处意为缠绕。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
缉,收集。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絺綌,这里概指葛布。
绕国衣:即万里衣。绕国,即绕远之地,极其辽远之邦国,多指边疆。
日南:郡名,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更名为日南郡,以其地在日之南。唐属岭南道。即骏州,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苍梧,郡名,即梧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大火,星名,即心宿。大火落,时令已入秋矣。
妾:古代女子自称。

赏析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许多飘逸豪放的诗篇。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清新婉转的生活、爱情小诗。此首《黄葛篇》即其中之一。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共三层。“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此层写黄葛生于洛溪,抽条开花,葛条缭绕蔓长,远望绵幂如青烟。这里是化用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的诗意。作者首先描绘黄葛,一方面,因为它是葛衣之材,引起下面闺妇制衣赠夫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以葛条的绵长缠绕,暗喻闺妇的柔情怀远,写物是为了写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绕国衣,远寄日南客。”这是第二层。绕国,是空绕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日南,地名,为当时西南边陲之地,絺綌是葛布,粗者为綌,细者为絺。此四句写闺人不辞辛劳,采缉黄葛,制为佳衣,远寄他乡的丈夫,表达深切的关怀、思念与相爱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现闺人姿质之美,以“日南”极言相距之远,以“绕国”极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现闺人之情重。“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这是最后一层,写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闺人恐团扇见捐,暑服遭掷,不禁再次叮嘱丈夫,莫以时过境迁而厌旧喜新,要常怀此衣,尊重此情,见物思人,诗至此,意思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了闺人诚朴而真挚的感情。苍梧,地名,今广西苍梧县一带,唐时与日南同属岭南道。大火,星名,六月在南方,七月移向西方。“苍梧大火落,”是说在苍梧之地已时至初秋七月。

  总观全诗,它以闺人采葛制衣的生动事例,表达妻子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情辞婉转流美,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风味。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自创乐府新辞,是代闺中女子写思念丈夫之情。其具体作年不详,王琦和黄锡珪的《李太白年谱》、詹鍈的《李白诗文系年》、安旗和薛天纬的《李白年谱》以及裴斐的《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长安此去欲何依,先达谁当荐陆机。日下凤翔双阙迥,
雪中人去二陵稀。舟从故里凤移棹,家住寒塘独掩扉。
临水自伤流落久,赠君空有泪沾衣。
柳满长堤绿满池,藕花倚岸两三权。
文鸳扑鹿惊飞起,一棹高荷艇子移。
长风吹飞藿,蜻蛚吟野草。
流光速代谢,兴怀令人老。
游子中夜起,悠悠酣且歌。
明月委清照,江湖秋涉多。
岂无临淄鱼,亦有邯郸酒。
怀古招王孙,登高重回首。

贞观款书丈二纸,不许儿奇专父美。何为寥寥宝是似,遭乱真归火兼水。

千年谁人能继趾,不自名家殊未智。嗟尔方来眼须洗,玉躞金题半归米。

白鹭群翻隔浦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

十步有茂草,会府宜多贤。亲仁古所贵,更诵伐木篇。

残春馀几日,芳意畅心目。君乘木兰桡,远汎晴川绿。

问舍白鹭边,开轩青林曲。三日转一隅,所至询耕牧。

有客从外来,斗酒相为开。雀舫截鱼脍,鸾刀飞豹胎。

下箸罗庶羞,一饮累百杯。华登继宵景,漏尽未云回。

君本伊管俦,少壮树宏达。误挂缯缴中,遂令毛羽铩。

河清圣人出,汇进茅俱拔。忍使经济才,终困泥涂辖。

劝君饮美酒,幽愤当见刷。

蔡生满腹怀琳琅,入门意气何飞飏。手出馈遗不敢当,又作长歌气沛滂。

前幅大半多揄扬,阐发天人明灾祥。中言次贫亦可伤,愿借帑库资糇粮。

九秋岁熟相归偿,普济两月云何妨。后幅硁硁议社仓,转输欲与常平相。

读书致用贵通方,蔡生出之言则臧。止令少安毋仓皇。

蔡生听我言,我言亦孔长。国家荒政在救荒,酌济民食疗死亡,非饱尔欲充尔肠。

抚恤优于借籽粱,圣恩何啻十倍强。八分之灾明且彰,一月两月费评量。

极贫乃是民孱尪,废疾孤独鳏与孀。次贫乃是贫之常,尚堪力作糊羹汤。

况今春和百物昌,台厦贾舶来连樯。海中可以捕鱆鳇,海边可以摸螺螃。

海上可以耕山冈,海口可以肩筐箱。各力尔力忘尔忙,转瞬芃芃禾黍香。

生欲彼此无低昂,无乃于理有未详。澎湖厅库无多藏,去岁借贷已罄筐。

贮有兵饷不敢商,若动台库费周章。大海风波嗟茫茫,来无时兮空怅望。

统计极贫次贫大小户口三万三千郎,今有十万薯丝来海航,岂犹不足餍秕糠。

且也澎湖斥卤乡,秋收虽卜庆丰穰,凶荒之后力不遑。

义仓借钱谁敢攘,岁供积欠敢不蘉。生欲思尔梓与桑,未计尔后愁空囊。

纵然医得眼前疮,他时挖肉心怯恇。我心忖度目岂盲,非为茧丝为保障,官敢自外非台阳。

社仓之法法本良。义与义仓同备防,听民乐岁自输将。

出陈易新官主张,仓正仓副同劻勷,不假胥隶饱贪狼。

尔诗为民请发棠,欲拨常平相扶匡。试取原书重开眶,理有小异分毫芒。

行当大吏白封疆,仓储为尔谋安康,奏章上达报天阊。

蔡生听之休伥伥,儒生论事贵絜纲。归告尔民无徬徨,方今圣世恩汪洋。

拂衣遵沙垣。
缓步入蓬屋。
近涧涓密石。
远山映疏木。
空翠难强名。
渔钓易为曲。
援萝临青崖。
春心自相属。
交交止栩黄。
呦呦食萍鹿。
伤彼人百哀。
嘉尔承筐乐。
荣悴迭去来。
穷通成休慽。
未若长疏散。
万事恒抱朴。

春在愁中与梦中。晚莺雏燕各西东。东皇无计惜残红。

乍采蘼芜栖曲径,又携芍药下疏栊。恁时相见太匆匆。

觅得温柔在帝乡,娇花容易萎严霜。丰台自此游人绝,芍药将开尽断肠。

石尤风急泊沙湾,日落寒江鸥鹭閒。秋水空明千里月,荒烟暝锁万重山。

樵歌野唱犹行路,僧寺残钟独掩关。潦倒篷窗愁客梦,漫披诗史手重删。

竹树出平岸,人家藏远烟。片帆云度水,双桨雁随船。

绿变春回地,寒生雨后天。前途尽佳境,得意且留连。

长歌不为劳,起舞兴萧骚。石壁云芝秀,风庭月树高。

金蟆窥塔相,玉兔鉴林毛。衣露瀼瀼湿,秋声捲夜涛。

生平慕古人,夙怀四方志。每恨东海偏,未睹中华懿。

颠发已种种,偶充朝元使。眼看神州大,足践尧封地。

侧闻有戴氏,赫舄声远暨。三苏可并驾,二陆方联辔。

状元何英妙,裒然为国瑞。无路接光辉,愿言徒倾跂。

有客颇倜傥,好文仍好义。拟上光范书,遂怀孔融刺。

既觏君子仪,兼致主人意。一见即解榻,再见更倒屣。

谈理如析毫,论文已?胾。上下扬千古,快若并刀利。

虚往每实归,亦足窥一二。幸因蟠木容,得识瑚琏器。

纵未登门屏,犹喜质文字。王程有常限,归期在造次。

眷言怀伊人,宁无感气类。不意蓬莱客,殷勤致珍馈。

瑶函动光彩,罗列文房四。摩挲手不停,个个香且腻。

岂徒物为美,谅是贤者赐。况我老翰墨,真惬性所嗜。

贶之由中心,受言藏弊笥。自顾疏且远,乃蒙不遐弃。

无以答厚意,礼际良可愧。但愿崇明德,九仞加一篑。

茫茫宇宙内,孰非男子事。惟能择路歧,然后造精粹。

敢将一言赠,聊披片心示。精神贵相通,何间山川异。

春风动江海,悠悠策征驷。愿凭东飞翼,毋悭尺素寄。

天边一线征鸿没,山色浅深墨未匀。别浦渔舟待归去,夕阳渡口两三人。

南山有竹直不扶,括羽镞砺怀以须。渥洼之马龙为徒,星精下降天闲储。

人物绝类禀自殊,济时英杰生非虚。惟公大将行则儒,忠信甲胄体用如。

火不能爇水不濡,出险入险同坦途。往者滇海甲天诛,急枪怒马千人呼。

譬若独鹗摧群乌,诗歌召虎平淮徐。一人知己无双誉,远移节钺天山隅。

轮台四野黄云徂,长风卷沙雪片粗。蕃羌射生饮酪酥,每借游牧窥边虞。

秋狝冬狩军政符,六钧弓注金仆姑。壮士一一勇贾余,围场霹雳声连珠。

飞者走者歼且屠,群獠惊窜如鼪鼯。烽台绝焰鼓不桴,经营荒漠垂久图。

耕屯悉力劳征输,南接高昌北伊吾。糗粮车乘随地需,远近徵调难牵拘。

斟酌多寡善因除,公之叱咤风云驱。直入虎穴无趑趄,公之平易阳和舒。

水清或恐无大鱼,一规定远筹边谟。期年化洽车民苏,玉门关外春来初。

纤纤柳色云中铺,龙城清霁侔皇都。我来远戍同集枯,瞻望弗及空欷歔。

长城之倚广厦居,先声已浃人肌肤。结绿青萍抱区区,有怀欲吐难陈书。

星云垂象昭天衢,回鹘利见占岂诬。文武为宪词非谀,北庭都护如公无。

吁嗟乎,北庭都护如公无。

剪瓜宜及肤,割发宜及体。肉食者何人,视之如逆旅。

晚步入松阴,敛霁人影绝。
唯闻太古音,听之心胆裂。
万卷编抄高似屋,一门师友重如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