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匏系庵中春晡晡,拂几试展秋山图。烟霏惨淡墨痕里,远濑百折沙萦纡。
峦容江色开浩荡,扁舟雁鹜人惊呼。长安药叟造此观,气味自是营丘徒。
其人已化其迹在,流世直欲千金沽。绝无粉黛假颜色,俗眼曾不留须臾。
庵中主翁谁赏识,对我但道今难摹。不应莞尔领翁意,儗笔远甚成嗟吁。
古人妙地学始见,已信邯郸非易趋。朱繇道子固有说,妄意自笑西家愚。
伊人一水自徘徊,忽漫相逢胜友来。五色居中当玉露,三秋已尽愧金台。
屈闾泽畔形容悴,陶柳篱边兴味颓。心绪频年摇落甚,眼花空使为君开。
年年苛吏伤王政,往往红?叛教条。漳水有时生小草,洞庭无地种馀苗。
伏龙雏凤应劳访,绮季黄公底用招。闻道紫枢开锡燕,宝钉大銙赐天骄。
承流总宪两称宜,忧国忧民鬓已丝。裴相抗章求退日,边人归化受降时。
巴江雪霁鸥波阔,蜀栈云连鸟道危。可是还家便高卧,九重无乃动遐思。
池净天容湛,窗虚水气通。远山来户外,飞雨洒亭中。
薜荔含朝景,蒹葭集晚风。平生江海念,相对兴无穷。
漫向溪头折柳枝,罗衣香透蝶先知。骅骝也似知人意,路绕丛花立片时。
别有孤芳只自知,冲寒野岸忽横枝。山妻寂寞还邀笑,驿使招遥正寄思。
瘦石疏篁君倚处,清谈小饮客来时。此间喜得罗浮伴,静对明窗拟赋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