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作者选取江船、明月、古亭、山花、江火这些景物,把征虏亭一带的夜色描绘得既妩媚动人又生机勃勃。夜色,在一般诗人的笔下多是宁静的,呈现出倦倦睡意的,但在李白的笔下却是生动的,精神十足的。他用少女的风姿来比喻岸边的山花,一下子给江岸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与活力。夜晚江船的渔火本来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从自己行船的感受角度去写,把静止的渔火写成动态的,使江面的景象活泼起来,飞动起来。作品中的景观,归根到底,是作者性格的反映,这首小诗使我们感受到李白那种飞扬跃动的性格特征。
寒树无柔柯,秋草有劲叶。原空鹘孤骞,山晚云万叠。
登高得平旷,人马皆意惬。思挽角胎弓,相从雁门猎。
叹平生,景光奔走万遄。得名牵。休空劳攘,不须频苦孜煎。
这荣耀、趁时显现,似风烛不勿牢坚。走玉常催,飞金每促,更兼愁恼紧缠绵。
睹浮世、推来暂处,四序换流年。齐捐舍、争如善根,结取良缘。
慧刀开、劈回猛烈,智锋举、刺转英贤。自家声、能调雅趣,旧奇韵、堪应斯弦。
认取元初,搜寻本有,幽微密妙总投玄。得归一、长春景致,还也任如然。
无来去、蓬莱岛中,做个神仙。
老雨胸中画一幅,南海以南北岳北。平生嗜画以眈游,须鬓将无笔头黑。
三晋云山落吾手,盘礴惟酣王黑酒。西园死后竟无人,耳鉴徒多寒具友。
友中马盛最称神,并有屠朱华孟陈。十年一别半生死,砚前不见西山春。
扬州张镠奚毕替,云间复园万李契。张黄吕谢岭南豪,杨戴金袁游客最。
更从方外得三人,吏隐中间亦逢四。其余画友尚纷纷,屈指寰中难悉记。
群公大半诗酒星,不断青山屐底青。手涂脚蹴尽生气,不比俗工徒绘形。
形神之间判今古,慧悟从心不能语。天机急电失难追,王宰空劳李徒苦。
君虽读书少游历,万卷安能从笔出。到眼云烟且静看,师人不若能师物。
金奁玉轴悉尘腐,各有灵台一方血。文章如面不须同,同便非吾万事一。
君今学画先学痴,痴是专心别无说。虎头子久工痴人,何事不痴能得绝。
君痴但取娱情休,袜材龌龊金带羞。不朽休凭数张纸,男儿自可致千秋。
蛙蝈亦未鸣,稻区半黄青。时见三折水,断苇涵明星。
荡荡野渡阔,岩口取微冥。沙户犁未停,村火窗犹荧。
负戴者谁子,役车上远陉。岂知劳者思,折麻感微馨。
缅彼丘中琴,惓此野际苹。孰云玩回转,得展耳目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