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风云不可定,日月乃如流。我无烟霜质,亦非波没俦。
但识浮生理,何须不死求。希贤怀隐愧,入世抱深忧。
圭璧资磨琢,岂不如学脩。一自高山仰,谁言天路悠。
杜陵重戚里,壮侯挺人杰。溧阳推始封,建武仰雄烈。
尝闻冀青政,夐与龚黄埒。就国奉新命,出治遵旧辙。
功德本宽大,勋名益昭揭。云仍远相承,簪组遂不绝。
㞯山既乔耸,洮水亦澄澈。尸祝启祠宇,躬衮严象设。
显惠神有灵,报祀礼无阙。迢迢千载馀,纪成在碑碣。
天风吹笛落天涯,万瓦霜清月影斜。惊醒羁人犹自可,江城只怕落梅花。
拈花老子徒饶舌,面壁胡僧太赚人。更着洞山行过水,吾宗从此永沈沦。
青青水中蒲,九节根如玉。食之可延年,神清发长绿。
自古诸哲人,不见有长存。生而还复死,尽变作灰尘。
积骨如毗富,别泪成海津。唯有空名在,岂免生死轮。
蔽空秾绿门前路,匝地疏苗户外村。暂宿云房叩虚寂,红尘意味不堪论。
天皇丁酉,五月之吉。二子南征,仆夫是敕。渭氏曰都,二子于逖。
是尔龄稚,是尔稚识。如彼卵鹪,曾未习翼。如彼孽梧,曾未孽植。
乃尔于逖,离训日夕。逖矣行矣,胡不日惕。
日惕则那,尚念尔祖。我肇有家,祖作之祜。祖之肇祀,实维轩辕。
载嗣帝喾,实配姜嫄。时维姜嫄,实震后稷。至于公刘,实农家室。
我祖启迹,稼穑是职。嗟嗟小子,念尔祖德。
念祖则那,至于霍叔。不克公厥心,贻忧宗室。不克孚厥兄,贼戕肉骨。
不克嗣厥世,自诒伊戚。我祖是胤,敢不祖念。我祖是念,曷敢则曰,覆辙是践。
敢则不曰,懿德是宪。
是宪则那,祖德则远。去病之勋,子孟之忠,汉臣之选。
汉东之谞,翊善不倦。徂唐踰宋,狄污中土。我祖播迁,南雄是处。
粤宋之季,南海是旅。我祖南旅,实自担负。嗟我孙子,念祖担负。
念祖则那,岂曰负担。宋元之季,我祖婴多难。我明肇祀,我祖试多难。
起家育鸭,人之言曰,是凫鹜氏,实肇有家。起家粥布,人之言曰,是泉帛氏,实肇有家。
正统之难,黄贼覆我家。我祖抗贼,是灾我家。贼平旋归,乃复有家。
尚念尔祖,茕茕保有家。
尔小子行矣,尚念尔祖。稼穑艰难,勿忘本始。勿忘负担,职力是耻。
勿忘粥布,资生之理。勿忘焙鸭,起家之始。勿忘抗贼,家运中否。
兢兢视履,毋忝尔祖,尔源尔祉。
尔小子行矣,尔敬尔身。尔视尔听,尔动尔言。勿欺尔心,以辱尔亲。
尔脩尔身,循圣训则。尔脩尔身,作世准极。近一家则,远百世式。
勿罟尔名,闇焉尔惕,念尔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