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注释
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
威:威望,权威。
加:施加。
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
守:守护,保卫。
四方:指代国家。

鉴赏

  《大风歌》一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此诗每句中皆带有“兮”。刘邦故乡沛县原本虽为宋地,但已被楚国占有百年,文笔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许楚风。楚辞又由于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惨,而成为抒发愤懑的文体,且因楚地民风彪悍,楚辞便多了大气磅礴。刘邦选取这种文体,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担忧,又不失王者风范。

  《大风歌》整首诗仅有三句构成,这在中国历代诗歌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代表一个广大的不同的场景与心境,而且作者对这三句诗真可谓惜墨如金、高度凝炼。其中第一句的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绝的诗句。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战场上是如何歼剿重创叛乱的敌军,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运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同样的,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锋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创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并将其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汉沛郡丰县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195年,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
  猜你喜欢
旧相临戎非称意,词人作尹本多情。从容自使边尘静,
谈笑不闻桴鼓声。章句新添塞下曲,风流旧占洛阳城。
昨来亦有吴趋咏,惟寄东都与北京。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初雨歇。照水绿腰裙带热。杨花不做人情雪。风流欲过前村蝶。羞成别。回头却恨春三月。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不与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
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
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
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沙丘。
萧贲深得鹤三昧,胸中不与造化碍。
一幅素绢如片天,雪翎欲起凌苍烟。
僧繇醉后齁齁睡,睡起濡墨作石块。
擘山裂岩而拿云,或如伏虎如露拳。
恺之画兰藏玉笥,开而视之已飞去。
安得翠叶成寒丛,四景常使飘春风。
闻道南齐宇文焕,精笔妙墨扫芦雁。
低颈吸水昂颈飞,髣象荷枯沙瘦时。
唐有处士吴道元,丹青之余多画猿。
状出抱子落寒泉,又如弯弓绕树奔。
季成画虎常作怒,鬼神不敢正眼觑。
但见纸上生狰狞,开口解啸风悲鸣。
叶公好龙故学画,不觉心孔开一罅。
纸上笔画方似龙,风鬐浪鬣来争雄。
韩干画马得滋味,霜蹄巧作追风势。
可怜张口嘶无声,只惜风稜瘦骨成。
江头细草为谁绿,只有风烟相管束。
阮瞻收拾草精神,笔端与草私为春。
画鱼古有康灵叔,掷头摆尾万鳞足。
红鲿紫鲤成队行,跃碎琉璃跳上冰。
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
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
张臻虚心而学竹,风雨潇潇生锦轴。
风枝雨干欲化龙,不堪裁杖扶葛洪。
钱觐画松扫烟雨,松梢鹤立飞不去。
凌风傲雪冷几时,翠色不改常清奇。
王维笔下多山水,千山万水一弹指。
万顷玻瓈碧欲流,千层翡翠波上浮。
有时画出几枯木,一片落霞间飞鹜。
有时画出古涧泉,浪花滚滚人不闻。
有时花落鸟啼处,正是千林俵秋雨。
有时日暮鸦鸣时,烟际钟声催月迟。
有时移却潇湘岸,移入洞庭彭蠡畔。
有时掇过天台山,相对雁荡烟雨寒。
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
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班。
见君丹青与水墨,笔下剜出心中画。
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余霞散绮,向烟波路。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几点渔灯小,迷近坞。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觉阮途穷,归心阻。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猿鸟一时啼,惊岛屿。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促促急景中,蠢蠢微尘里。生涯有分限,爱恋无终已。
早夭羡中年,中年羡暮齿。暮齿恋贪生,服食求不死。
朝吞太阳精,夕吸秋石髓。徼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
以之资嗜欲,恋望延甲子。天人阴骘间,亦恐无此理。
域中有真道,所说不如此。后身始身存,吾闻诸老氏。
春望山头松百株,若耶溪里好黄鱼。
黄鱼上得青松树,阿侬始是弃郎时。
数峰碧巑屼,乌君成道山。
仙游杳难问,空锁白云閒。

平时语我密须移,我是商丘内不欺。时节因缘翻异论,助他笑我见阿弥。

宁为强项侯,不作折腰吏。羞对桃李颜,伤春泣红泪。

病眼亡聊祗强回,道人得得供新梅。
谷寒未必春先到,几夜冰蟾照得开。

四十男儿报主身,时艰安得避风尘。功成自有抽簪日,且借青山与故人。

近值丧乱弃中原,南来亦复著南冠。吾家旧井岘山畔,野老谩作北人看。

调冰弄雪,想花神清梦,徘徊南土。一夏天香收不起,付与蕊仙无语。秀入精神,凉生肌骨,销尽人间暑。称轩悉绝,惜花还胜儿女。
长记歌酒阑珊,开时向晚,笑浥金茎露。月浸栏干天似水,谁伴秋娘窗户。困殢云鬟,醉欹风帽,总是牵情处。返魂何在,玉川风味如许。

溪桥久废湮,竹树半攲侧。梦寻六代尘,老构一椽宅。

谁知江令门,犹倒山公舄。霸气消旧朝,歌声慨陈迹。

鼎族昔繁华,荒径今岑寂。愿言辟榛芜,重与开景色。

石叠云自生,渠凿流不息。我幸卜公邻,望衡步咫尺。

晨夕惬素心,把臂共悦怿。西崦带烟樵,南埭钓水食。

底事忧怦怦,相将爱惕惕。或筑吟诗坛,或设谈经席。

焉知才不才,聊各适其适。岸帻豁眼界,挥麈吐胸臆。

陇晴许扶鸠,水涨可?鹢。嗒然得丧忘,往事莫凄恻。

佳会不可常,岁月岂抛掷。蒙庄赖妻贤,渊明空子责。

弱木手自栽,勿徒嗟立壁。滋培待其成,斧削工师职。

更为广轩亭,左右支图籍。钟山挹爽来,烟鸟纷若织。

绿菘篱下采,金尊池上涤。此盟更岁寒,一笑星发白。

箸力如未尽,尚能越阡陌。

长昼苦无聊,又是黄昏后。沐罢兰汤试晚妆,难展眉峰皱。

深院掩重门,人比黄花瘦。新月娟娟上画栏,故照人怀袖。

越鸟偏从越客栖,哑哑飞过秣陵西。梦归杨柳多生水,心想芙蓉尽种堤。

江色草侵吴地阔,月明帆隔楚天低。相招直向渔人问,棹入沧浪何处溪。

风。解阜胥归一曲中。男儿事,羞说大王雄。

秦淮临别处,月落早潮平。离思如潮水,相随到吕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