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京口至竹里诗

高柯危且竦。
锋石横复仄。
复涧隐松声。
重崖伏云色。
冰开寒方壮。
风动鸟倾翼。
斯志逢凋严。
孤游值曛逼。
兼涂无憩鞍。
半菽不遑食。
君子树令名。
细人効命力。
不见长河水。
清浊俱不息。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高高的树枝,挺拔地耸立着,直刺蓝天,犬牙般的岩石,有的横阻当道,有的斜向两边。

层层深涧中,隐隐传来阵阵松涛,重重悬崖上,浓厚的云朵凝聚着,连绵一片。

到处都是坚冰,正是最寒冷的时候,北风劲吹,把飞鸟的翅膀也吹得倾斜。

意气落寞的寒士,偏碰上这肃杀的严冬,孤独无依的行旅,又正值黄昏落日时刻。

一路风雪兼程,无法解鞍休息,也没有时间吃点一半蔬莱一半豆类帕粗粮,只好忍饥挨饿。

地位高贵的人想要建功立业,获得美好的名声,地位低微的人定要拼死效力,日夜奔波。

请看那长河的水流吧,总是滚滚向前不停息,不论清澈还是浑浊。

注释

竹里:山名,在今江苏句容市境内,山势陡峭,又名翻车岘。

锋石:尖利的山石。

复涧(jiàn):夹于两山之间的涧流。

伏:掩盖。

云色:云气所生成的色彩。

冰闭:冰冻闭合,覆盖。

凋严:指严冬。

曛(xūn):黄昏,傍晚。

兼途:犹兼程,以加倍速度赶路。

憩(qì):休息,歇息。

半菽(shū):指杂以蔬菜的食物,语出《汉书·项籍传》:“卒食半菽”。菽,豆类的总称。

令名:美名。

细人:小人。

命力:被人役使而致力。

赏析

  这首诗可以分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途中所见,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写气候的恶劣和行路的艰难,暗寓人生多艰、仕宦不顺。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抒发怀才不遇感慨,表现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这首诗语言蕴藉含蓄,修辞奇特,耐人寻味。

  这首诗起笔写景,毫无关于旅程的一般交代,避免松缓不着力。所写景物,又是尖锐强硬的,扑面就是一股逼人的气息。写树不从全体着眼,单写树枝,因为冬日无叶,只见干枯的枝桠斜斜上指,更能显出“危且竦”的味道。“竦”似乎是有意的努力地向上伸展,这就使静物有了动感。鲁迅《秋夜》写他后园的枣树的树枝,“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与此相似。而后写山石。这石是刀刃一般尖锐的“峰石”,而且或横或斜,相倚相积,像是要割碎一切从它上面经过的东西,令人感觉得不安。萧子显说鲍诗“发唱惊挺,操调险急”,不仅适宜于《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那样的句子,也适宜于这种写景的开头。接着二句是远处的景物。山涧是一层又一层,从那目光所不及的远处山涧中,隐隐传来松涛的声音;山崖是一重又一重,在那不易辨认的远处山崖上,似乎积聚着好些阴云。松涛不是危险,阴云也不是可畏。但“隐”和“伏”二个动词,却是把它们写成了有意匿伏,似乎有所等待、有所窥伺的东西。也许,在鲍照心里,总觉得外界有什么不可知的力量随时在威胁着自己,才这样写。在寒冷的天气中,他也感到了外在力量的压迫。什么地方结冰了,但他不说“结”,不说“凝”,也不说“合”,却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闭”字,好像冰要把这个世界给封闭起来。而形容四周的寒意,他也不用常见的“深”字或者“浓”字,又用了一个力量很强的“壮”字。说冰“闭”寒“壮”,是奇特的修辞,所以格外警醒。那么没有东西是逍遥自在的。连通常在诗歌里作为自由的象征来写的鸟儿,也被烈风吹得双翼倾斜,令人担心它们会从天上掉下来。

  这六句写景,描绘出一个不安宁的、充满冲突的、为某一种强大的力量所压迫、钳制着的世界。无论从诗本身来看,还是从其它资料来看,当时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件。这样的描写,只是表现着诗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感受。前面说到的鲍照对不合理社会的反抗意识,其实不用另外去找,当他以如此警觉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如此敏感地体会到外部力量的压迫,如此不安宁地描摹自然的时候,就是反映了很强的反抗意识。通常,一个缺乏自由意志的人,总是很迟钝的。

  “斯志”以下转写自身。“斯志”,大约是说自己的志向吧。当初他在刘义庆门下,未受任用,便向刘义庆献诗,以显露才学。有人说他身份太低,不该随意惊扰大王,他勃然大怒道:“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沈没而无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然而献诗的结果,也就是得了一个不起眼的侍郎。“逢凋严”,字面上说的是天气,又不仅只是说天气。从王府赴任,应该是车马盛众,然而他却说是“孤游”。这是因为,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人赏识自己,人马再多,也只觉得空空漠漠,甚至会因此更觉得孤独。“孤游值曛逼”,也是一个奇特的句子。“曛”是黄昏暮色,这暮色正向人逼来,给人强大的压迫感。这是说年华易逝,见日暮而自伤,也是叹息空怀壮志,不能为世所容。总之,这“逼”也是一种自我与外界的对抗状况。而后二句才是行途生活的纪实。“兼途”犹言“兼程”,赶得很急,少有下鞍憩息的机会。“半菽”,原意是指军中缺粮,士兵吃的是蔬菜与豆类各半相杂煮成的食物,这里指自己的生活待遇差。他在王府中地位很低,说“半菽”固是用典夸张,但实际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末四句称自己为见识浅短的“细人”,为生活逼迫而被人驱使奔波,并借长河水的川流不息以比喻自身漂泊不定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感慨,表现寒士被压抑的痛苦和不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前后,鲍照在刘义庆门下做一个起码的小官,却得跟随着王府离乡背井、东奔西走。来至竹里,正当寒风料峭之时,又履艰难险阻之地,人生不得已的郁闷,又袭至心头,于是写了这首纪行诗。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猜你喜欢
晚浪相逶頫。十年东风未应老。斗量明珠结里媪。花房著子青春深,朱轮来时但芳草。
芳草。恨春老。自是寻春来不早。落花风起红多少。记得一枝春小。绿阴青子空相恼。此恨平生怀抱。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旆拂西风,客应星汉,行参玉节征鞍。缓带轻裘,争看盛世衣冠。吟倦西湖风月,去看北塞关山。过离宫禾黍,故叠烟尘,有泪应弹。
文章俊伟,颖露囊锥,名动万里呼韩。知素有、平戎手段,小试何难。情寄吴梅香冷,梦随陇雁霜寒。立勋未晚,归来依旧,酒社诗坛。
劝君休作悲秋赋,白发如星也任垂。
毕竟百年同是梦,长年何异少何为。
雪翁来觅雪坡诗,冰雪相看太绝奇。
一片红炉参彻了,梅花香透玉横枝。
水落洲争出,天寒日易昏。
倦游来异县,小隐住荒村。
鹤骨缘诗瘦,鸡肤借酒温。
长须烦洒扫,吾欲叩柴门。

长河新涨漫平沙。古冢断碑横旷野。日晚牧童争望家。

笑喧哗。一半儿骑牛,一半儿马。

壮事本无取,老谋何所成?人皆传已死,吾亦厌馀生。

潦倒封侯骨,淹留混俗情。百年堪一笑,辛苦惜虚名。

行到鹿儿山更峭,八千归路可胜劳。长安日远思亲发,紫汉星回促使轺。

晓磴云浓藏去驿,阴崖冰折断前桥。羁怀一夕犹难遣,况是辞家九十朝。

探使归来半信疑,帐前相语怕人知。
沉香雾里娇弦暖,莫遣边愁到两眉。

豫章远接五羊城,白鸟飞还道路明。昔我乘桴游汗漫,今君揽辔度峥嵘。

湖堧夕下潮声转,斗角寒深宝气横。总为观风扬职业,有诗才不负兹行。

春雨秋花共转旋,玉炉香袅拜青天。浮生有志皆随梦,中壸无书不记年。

贤母未应居孟后,诗人安敢列卢前。贺筵当日龙觥处,滚滚还谁作醉仙。

苑墙西畔月犹明,禁鼓虾蟆逼四更。不为鸡人催起早,六街一道马蹄声。

芦苇为墙麦盖棚,风来四壁尽争鸣。民多菜色逢荒岁,县号桃源负美名。

绕屋乱坟人鬼聚,噪檐冻雀雪霜清。行来此地逾旬日,总是黄河送客程。

玉窗结怨歌幽独,弦绝鸾胶几时续。
铜龙漏促春夜长,冷雨酸风乱心曲。
閒熏翠被郁金香,拂拭绣枕屏山绿。
飞飞乳燕归不归,寂寞流萝帐前烛。
江亭饮罢起离愁,何事西风又越游。
潮信欲来人欲去,夕阳红蓼满汀洲。
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入西轩。
烛下银塘流水长,马前山色晓苍苍。
朱楼未灭山河影,碧城已动晨曦光。
鸡唱悠悠度禁邸,萤飞点点刺衣裳。
三年游子离乡思,阊阖门高露早凉。

离情何所极,满眼尽关山。芳草通千里,孤城绕百蛮。

功名边地远,心事鬓毛斑。雨露春应足,无愁镜里颜。

旧闻海上有神山,今见楼台岛屿间。鳌背千年楼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风吹僧影浮杯渡,云送龙身听法还。避世拟从支遁隐,尘簪吾已久投閒。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