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在大战中的神机妙算和丰功伟绩于是深入人心。
这支散曲便以诸葛亮为代表对象。作品的上片,从诸葛亮南阳躬耕的出处说起,只在第三句凭着“笑谈间”三字,隐隐点出了赤壁大战的影子。“笑谈间汉鼎三分”,简短的一句便概括了诸葛亮建功立业的从容和游刃有余的才干。然而,第四句又滑回“南阳烟雨”,可见诗人怀古的思绪,并不停留在赤壁战场,而是进入了人生思索的更深层次。在诗人看来,诸葛亮为“汉鼎三分”的努力是付出惨重代价的,使他再不能重回隐居的生活中去,他的出山得不偿失,是上了刘备的当了。“赚出”二字,用语偏激,言下有无穷的惋惜之意。这种从怀古的本景宕开一层的写法,显示了诗人心绪的联翩与感慨的深沉。
〔幺〕篇用一个“叹”字领起,揭开了诗人的感情世界。原来,他是在吊古,更是在伤今。以伤今的眼光吊古,怎能不为古人叹惋。扑面来阵阵的西风,眼前是滔滔的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豪杰安在。只不过在渔夫樵子的闲谈中传说着罢了。结局如此,那么诸葛亮何必要出山施展才干,建立功勋。还不如留在茅庐“抱膝”、“耕雨”好呢。这四句又只有“大江东去”四字同“赤壁怀古”隐隐关联,其余皆是脱羁的思绪。但前片着眼于历史,〔幺〕篇着眼于现况;前片的首句是诸葛亮的出处,〔幺〕篇的末句则是他的“了处”。前后既对比,又呼应,合在一起,便是借怀古以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缅怀周瑜,这一支曲子缅怀诸葛亮,两者的宣泄方式不同,从“怀古”拉回到现实人生的径路却是一致的。
青山千仞城百尺,云中嵯峨列万石。关门控险铁不如,万人可望不可踰。
蛮兵一朝杀关吏,驱马入关履平地。山头矛戟多于草,弩箭射甲如射缟。
当关秪用一夫力,胡为万卒犹难保。君不见山上城堞毁,楼倾四壁立。
青狸苍兕朝对啼,白蒿黄云暮愁入。
营丘自是浪仙流,写得空山一段秋。古木千章施锦绣,风光都属幔亭收。
紫凤翔九霄,众鸟从之飞。白日丽中天,万汇仰光辉。
倾心附阳德,有美园中葵。奇花发五色,绿叶何萋萋。
君子秉至德,尚友安可遗。张公江海士,道义腴而肥。
训戎塞北地,疋马从驱驰。寸心慕葵阳,大椽悬轩楣。
所以顷刻次,俨如对彤墀。忠信有如此,钟鼎诚相宜。
愿子厚自勖,慰我清风诗。推诚辅仁主,千秋以为期。
采莲处处杂菱菰,时或维舟隐岸蒲。人在空中山有蜀,天开岛外镜为湖。
鱼从举网皆堪脍,酒自如泉不用酤。仙侣翩翩移向晚,恍疑身世到蓬壶。
伯咸意落落,宾客常满堂。通达晓万事,要言不可忘。
肃焉老成人,而亦好壶觞。晋楚争盟主,申韩制令章。
我时在其间,得隽神扬扬。烈士惜暮年,读书城南庄。
出门荫榆柳,临沼出鱮鲂。田庐信可乐,奈此道路长。
忆昔酩酊饮,一月八九场。今此不十一,余日多凄凉。
初冬可读书,披帷对月影。困穷亦何常,天意默示警。
所期在远大,忘此清夜永。经义纂孟荀,如汲得修绠。
摛辞芟缪悠,百家足驰骋。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世人竞目睫,欲语还如哽。但求寡悔尤,焉用名炳炳。
最潇洒。是碧水如油,柳湾乱泻。又趁人蝴蝶,成团舞花罅。
晴堤草绿萦裙带,衫子游丝惹。阿谁家、粉黛风前,澹罗吹麝。
遥岸互游冶。听弦风鸢,鞭嘶宝马。暖意熏人,人境颇堪画。
画师倘写溪头景,写我伤春者。问先生、你个伤春难写。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
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餧肉葡萄宫。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
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
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
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
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鹤禁通宵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
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
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
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
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
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
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