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境战争,时局艰难,朝廷却无人请缨抗敌,而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寂寞;表达了诗人对朝廷里懦弱无能的大臣们的谴责;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语言简洁,感情真挚。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战乱似永无宁日。 “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一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又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天都在流血,在呻吟,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甫对当时那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偷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构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关注,对国家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
本诗还运用了虚实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芝兰桃李环围著。拥和气、浮帘幕。寿斝交飞争满酌。
一声珠串,数敲牙板,应有梁尘飞。
腰金虽重何曾觉。更看悬鱼上麟阁。不用祖洲寻灵药。
平时阴德,几人今日,额手称安乐。
长廊籍籍履声中,邂逅欢迎得此公。会续千灯齐古佛,先拈一瓣供诗翁。
眼看玉食祸无乡,更卜幽居学仲长。但遣有年供脱粟,白头终不愿膏粱。
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但买萸囊作重九。亦知非吾土,强约登楼,閒坐到、淡淡斜阳时候。
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衰鬓侧西风,故国霜多,怕明日、黄花开瘦。
问畅好、秋光落谁家,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
三年前此飘花雨,今日来看一县花。旧户新氓俱乞遍,一瓢直入到公家。
月落橹咿哑,晓登江上家。冲田多偃稻,直岸有颓沙。
始悟雨如许,更欣晴亦佳。林中尚馀滴,不管垫乌纱。
冬雾比春浓,舟行日未东。可能辞物役,岂敢怨涂穷。
清兴乘江水,交情付晓风。流年今白首,何日慰飘蓬。
仙迹多年世已忘,增修赢得共徜徉。推窗复睹烟光紫,倚槛遥瞻岳色苍。
瀫水霏微连宝婺,蓬壶隐见近扶桑。乾坤胜绝开吟社,灵杰相依岁月长。
岸芷非佳品,江蓠亦凡草。芳姿独有水边兰,岁晏无人香自好。
晓风吹叶何猗猗,夕露滋花更绝奇。老天岂亦妒贞色,故遣深藏棘树枝。
兰兮兰兮久寥落,饱阅冰霜在丘壑。我将置之五云中,看尔扬芬满台阁。
舞衣乍折。笑绰约丰姿,去斗春色。偶到花丛,戏把轻衫低拂。
旧游慢忆西园,思煞那时香陌。风来小,滕王梦回,换了仙骨。
浓花满砌清碧。被淡月梨魂,写成标格。好取唾绒馀葩,绣床描得。
雨丝悄向裙边,可惜粉痕吹湿。芳径冷,王孙料应凄恻。
南都拥孱王,宵小日以昵。烽火逼长淮,国步谁与恤。
北平史道邻,涕泣争朝失。一朝忤权贵,窜身遂远出。
诸镇夙鸱张,乃命公统率。黑风卷地来,日薄天无色。
慷慨独登陴,风云怒咤叱。坏云压城摧,誓奋常山舌。
偏裨觅净土,卜兆梅花窟。兴亡本由天,马阮何足责。
至今花数点,乃人泪所结。铁干撑风霜,表公岁寒节。
东坡居岭南,乃用鸡毛笔。仅闻值三钱,颇恨不容墨。
昔见吴季子,盛称阎颖花。良工选精毳,不似中缚麻。
猿叟晚狡狯,不能缚鸡卖。偶然用鸡毛,遂传湘中派。
其柔乃过羊,其韧乃敌狼。当年祝鸡翁,居然名其乡。
王郎持鸡毫,索我作大书。君家有家鸡,何似吾家凫。
为郎书一纸,问郎何所似。莫学凫翁章,还寻换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