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评论幽僻清冷的诗歌风格。大凡万古言情之作,皆凄切如秋虫之悲鸣;抚写境象,也凄凉如山鬼的零泪。前二句泛叙古今悲情,构造出一片悲愁哀苦的境界。一般认为这两句是在说李贺,因李贺诗中常有“秋虫”、“山鬼”的意象;也有认为指李贺、孟郊二人,因孟郊常以“秋虫”自喻。这两句可解释为泛说全体这类相似风格的诗人。 孟郊、李贺都穷愁不遇,作诗都好苦吟,诗风都较幽冷。 穷愁本是人生不幸,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如何处穷。元好问的态度非常明确,认为应该是“厄穷而不悯,遗佚而不怨”(《杨叔能小亨集引》)。孟郊、李贺显然没有如此泰然,寒乞之声不绝于耳,诗境幽冷凄婉。元好问反对幽僻凄冷的诗歌境界,即他所说,“要造微,不要鬼窟中觅活计”(卷五十四《诗文自警》)。孟郊诗歌可谓造微,但他所得不过是秋虫之类幽微之物。李贺也是如此,有些诗篇正是从“鬼窟中觅活计”。孟郊、李贺的这种诗风,与元好问尚壮美、崇自然之旨相背,故元好问讥评之。
后两句“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正如宗廷辅所说,是“就诗境言之”。“夹岸桃花锦浪生”是李白《鹦鹉洲》中的诗句,元好问借此来形容鉴湖(又名镜湖)春色,展现的是与孟郊、李贺迥然不同的开阔明朗、清新鲜活的境界。“无人赋”三字又表明,他的批评对象绝非孟郊、李贺个别诗人,而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晚唐贫士文人,特别是与孟郊近似的一些诗人。 由此可见,该诗是通过孟郊、李贺来批评中晚唐穷愁苦吟一派诗人,没有盛唐开阔明朗气象,而流于幽僻凄冷。
宪节东来日未曛,使轺西去复离群。佳期不负秋城雨,别思先停晚树云。
月里亏盈天自定,世间夷险路平分。故家遗墨劳珍赠,愧乏千金可报君。
雄风赋罢气飞腾,还似兰台快共登。沧海不尘天若洗,观星人立最高层。
漠漠疏桐洒面凉,溅溅寒玉漱回塘。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
宿云晦城阙,晓雨生微凉。绿缛草木润,清虚尘土香。
宇宙暂扫除,胸襟豁轩昂。忽如沉痾去,飘若凌风翔。
适物能须几,执热每相望。永愧江上翁,终岁浮沧浪。
黄菊移来雨后新,含香敛色待芳晨。今朝相对谁怜我,明日来看剩有人。
凭吊悲风几白杨,熙宁逸老旧时庄。碑横古道留残照,人记躬耕说侍郎。
有母克成偕隐志,无儿难问读书堂。吟楼更忆韩仓士,一代于鳞亦渺茫。
庭皋梧影动,树杪秋风起。人见秋风悲,我见秋风喜。
彤云扫尽烟尘生,万里乾坤净如洗。冥鸿一举横四海,霜隼孤飞渺千里。
从渠伯劳燕,零落下蓬苇。芄兰傲霜秀苍玉,丛桂摇空喷金蕊。
从渠蒲柳姿,萧疏叹零萎。人言西风吹人老,漆发酡颜变枯稿。
又言西风生客愁,砭骨寒心裂肝脑。吁嗟西风兮本无情,惨慄者自悚,衰谢者自惊。
丈夫不与草木腐,安与草木同枯荣。我愿西风常识面,年年岁岁长相见。
吹将鬓发似磻溪,快我鹰扬邈云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