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高朗明净,深谷曲折绵延不绝。
树木郁郁葱葱,高山巍峨难攀援。
居住在悬岩洞穴,以此作为帷席避风寒。
紫色灵芝光彩闪动,可以充饥当茶饭。
尧舜盛世已经过去,我应当在哪里安身呢?
操:琴曲。
皓天:昊天,泛指天空。皓,一说即白,明朗。
嗟嗟:叹词,赞美。
逶迤(wēi yí):形容深谷曲曲折折,一个连一个延续不绝。
莫莫:通“漠漠”,密布貌。指处处高山峰峦密布。一说“莫”同“暮”,指暮色苍茫。
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
“岩居”句:意谓在山洞居住。
幄(wò):帐幕。茵:席子,褥垫。
晔晔(yè yè):本指光亮,此指茂盛。一作“奕奕”,光彩闪动貌。
紫芝:紫酱色的灵芝草,菌类植物。古代隐士羽客认为采食灵芝可以益寿延年,长生不老。四皓当时隐王屋山避秦沟,山间广有紫芝。
唐虞:指古代圣王盛世。唐为陶唐氏尧,虞为有虞氏舜。尧舜均为古代明君。唐虞之世,极为儒家推崇,以至渲染美化,说它是淳朴无欺的太平盛世。
安:哪里,何处。
此诗描绘了隐士们隐居之地山高林密,空旷荒凉,他们以苦为乐,心地坦然,反映了他们不满黑暗现实,向往清明政治的思想感情。开头四句是铺垫,写出商山的荒凉、寂寞、偏僻、险峻,以此反衬长居山中的人;接着四句写隐士们的日常生活,把荒凉艰苦的生活写得情趣盎然,折射出隐士们洁身自好、苦中寻乐的高尚情操;最后两句以唐虞盛世为衬托,抒发了他们既向往美好的社会,又对现实完全失望的慨叹。
全诗直承《诗经》四言古风,质朴无华,短短十句四十字,四位隐沦高士的形象栩栩然跃然纸上。
诗的前四句以反兴起笔,四句铺陈,描绘了荒凉艰险的生活环境:抬头是其高无极、令人感叹的万里皓天,低头便见蛇曲逶迤的深谷。四周除了莽莽苍苍的野树,便是重峦叠嶂的高山,荒凉,寂寞,偏僻,险峻,与禽兽为伍,跟人世幽隔。但是,这一层形象鲜明的图画正是为了反衬长居其中的人,可谓铺垫有力。
第五句至第八句写隐士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他们奇特的感受:悬崖山洞是居室,青石、藤罗、野草作床帐,润泽可爱的灵芝草,足够疗饥,足以养身。作者善于遣词造句,巧于写景状物,把荒凉艰苦的生活写得奇特而优美,把在山中的居住和吃食写得诗意盎然。这四句以苦为乐的描写,是首四句艰苦环境的必然结果,而隐士们苦中寻乐的异乎寻常的乐观和坚定又带来巨大的疑问,从而自然引出下一步的抒情,进而阐述产生这种特殊生活态度的动机。
最后两句是含蓄的抒情,包含着深广的现实内容。作者把唐尧虞舜的原始时代看作是太平盛世,这固然是以思古之悠情奏不满现实的弦外之音,作者憧憬着美好的政治局面,盼望出现招贤选能的明君,但现实使隐士们失望,使隐士们不愿同流合污,所以“吾当安归”一句,实在是对现实政治的最尖锐的批判。他们宁愿躲进深山,与麋鹿为伍,看百鸟安翔,饥餐野菜,渴饮泉水,而不愿忍受暴政压迫,不愿目睹黑暗的现实。这种消极的反抗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不断出现,可见这类知识分子信念之坚定。
这首诗反映四皓“洁己修道,非义不动”的处世思想。通过描绘四皓隐居之处山林荒凉,抒发了他们身苦心乐的隐居之情,表现了他们不满黑暗社会、乐于隐居生活、向往清明政治的思想。全诗章法谨严,写险恶之景以铺垫,反衬人物以苦为乐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志趣,以景托情,抒情含蓄隽永,有汉代人质朴诚恳的务实作风。
钟山菀如沐,绣巘孕春饶。生黄归灌棠,骇绿乱陵苕。
谷沸桃雀集,飙回川景娇。兹今愧畜轸,宿昔忆联镳。
陟峻鼻生火,酣芳脸带潮。诗情霞间迥,酒缬望中销。
偏怜晴萝思,长丽凉月宵。文园病渴吻,沈生减围腰。
江表周公子,华采双凤翘。逸兴如遄举,相随撷鞠苗。
塘上双鸳鸯,芙蓉翳其阴。不自行仁义,何能知妾心。
青蝇一堕耳,琴瑟难为音。新人入宫时,意已无同衾。
君子在万里,颜色安可任。念妾平生时,岂谓有中路。
新人断流黄,故人断纨素。新人种兰苕,故人种桂树。
新人操阳春,故人操白露。新人日以驩,故人日以悲。
浮云顾我庭,北风动我帷。恩爱傥中还,皓首以为期。
惨淡穷阴日,萧条积雪时。风含烟际菼,冰冱水中坻。
鸣应翻飞疾,栖兼饮啄宜。临摹尽物理,点染妙天机。
无逸当年画,豳图七月诗。望崇端本地,志异古人为。
绝艺功何补,为邦事可希。不存前辙鉴,徒激后人悲。
落叶秋雨深,荒径无行迹。鹤破青冥来,翩跹一羽客。
令我思休粮,松间饭白石。
圣朝启文运,同轨来无方。夫君起天关,崛起千仞翔。
修辞陋史汉,高步追黄堂。乃祖尚书君,树立何堂堂。
昔在帝世祖,荣身事戎行。风云一朝会,奕世传芬芳。
矧君擢高科,有业未易量。斯文系政教,治忽慎弛张。
世岂无勇者,舍君吾何望。勿为守铅椠,局束徒苦伤。
僦屋京城居,去君百举趾。闻君起冠廌,僮走亦欣喜。
况当远于征,无言讵能已。朝风号空桑,众草日披靡。
河关尚疮痍,圣度乃弘伟。翳彼涵大休,能不怀愧耻。
艰危见臣节,维持赖风纪。温言表遗忠,生气凛不死。
乃知烈丈夫,岂独鲁连子。
苦学邓夫子,仁风良可依。颜回乐也内,曾点咏而归。
盛德弥年劭,知音贵我稀。潇湘逢此地,咳唾得明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