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雁行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

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

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

君更弹射何为乎?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胡雁飞鸣,辞别燕山,昨日从委羽山出发,今日早晨便度过了雁门关。

胡雁一个个都口衔芦枝,向南飞翔,散落存于天地之间。它们连行接翼,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线往返。

胡雁客居于湘吴之间,由于要抵御霜雪而体衰羽枯。

因怕人射猎而惊相叫呼,整日心惊胆颤,即使听到弓弦的虚响也会从天下掉下来,实在是令人怜惜。

胡雁这样的可怜,诸君为什么还要射猎它们呢?

注释

鸣雁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六十八列于《杂曲歌辞》。

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各民族

燕(yān)山:在今河北省东北部。自蓟县东南迤逦而东,经玉田、丰润直至海滨。

委羽:传说中的北方极地。此指北方。《淮南子·地形训》:北方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也。在北方之阴,不见日也。关:一说指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一说指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

衔芦枝:《淮南子·修务训》:夫雁顺风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湘:指湖南,吴指江苏南部。此泛指南方。居烟波,寄湘吴,在修辞上为互文。

凌霜:抵抗霜寒。常用以比喻人品格高洁,坚贞不屈。

矰(zēng)缴(zhuó):系有丝绳以射鸟的短箭。同“矰弋”。矰:用绳子栓着的箭。缴:拴箭的绳子。

良可吁:实可叹。

何为:即“为何”,为什么,何故。宾语前置用法。

赏析

  候鸟迁徙的习惯,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改变。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从北飞到南,春天又从南飞到北。代代如此,毫无变更。这种因历史文化地理因素产生的生态平衡现象,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题材。李白的这首《鸣雁行》就是借写胡雁迁徙的艰辛,抒发对“暗箭”的畏恐心理。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开头三句写北雁辞别故乡南来。雁鸣中天,划空而过,似乎是为了逃离某种灾难或留恋故乡而悲鸣,它们从燕山一带南下,一直不曾停留。雁鸣声在历代诗人笔下往往带有凄厉的伤感色彩如谢灵运诗“嗷嗷云中雁,举翮自委羽。”“昨发委羽朝度关”一句写雁南徙的速度之快,显示大雁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也写出人通过对候鸟的观察从而感受春秋代序。

  据说雁在长途跋涉时为了防范人的弋射,便口衔芦苇,令箭不得截其翼,所以成群结队“一一衔芦枝”。《古今注》说,雁自河北渡江南,瘦瘠能高飞,箭射不到,所以不怕被射杀。但是到南方后,气候的温润,物产丰饶,换过羽毛后便增加了体重,到了要回到北方时,体肥不能高飞,怕被人捕获,经常口衔芦苇数寸,以防被射中。“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两句概括了南来北往的雁阵的这一特殊求生现象。虽然这体现出雁群防御的本能,但是这种防范措施在捕射者看来的确微不足道。这就更显出大雁被射杀的命运不可避免,以及诗人的担忧。

  接写南飞的大雁寄居之处:“客居烟波寄湘吴。”江南地区以湘、吴最为平沃,潇湘洞庭又常作为江南鱼米之乡和古代诗词描绘诗人理想去处的代名词,因为那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而此处的“客居”又带有李白的生活经历。李白遭谗言,愤而离开玄宗,又因参加永王李璘的西征而被流放,许多忧愤无处申说,而在这种境地里,历尽艰辛的大雁的形象又分明寄寓了诗人的感情了。尽管是局部的寒冷气候,“凌霜触雪”也足以让这些南来之禽“毛体枯”了。“凌霜触雪”表明环境的严酷,大雁为了生存,需要觅食出行,但终因内外环境的险恶而需付出重大代价,还要经常处在一种担心被捕杀的害怕状态之中,所谓“畏逢矰缴惊相呼”。这句大意说,大雁经常互相以鸣叫声来招呼同伴,好象这种方法可以躲过被射杀的厄运似的,但实际上却是完全不由自主。一“惊”字,生动地写出大雁惶惑恐惧之情状。

  诗人设想,在这种情形中,只要听到有弓弦的声音,大雁便会从空坠落。“闻弦虚坠良可吁”,是说这种境遇的危险,生命的毫无保障,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因此诗人愤而责问:“君更弹射何为乎?”或许它们还在充当信使,为远方的人们传递信息哩,为什么要对这种毫不妨碍人类生存的义禽动杀机?这里流露出诗人的不平和愤激。

  鲍照的《鸣雁行》叹雁之辛苦霜雪,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竞争生存而付出重大代价,李白则在本诗中感叹雁之无辜遭弹射;增加了人为的险恶环境。不难看出,写雁的遭遇正是为自己的逢难寓感。这一用意,明代的胡震亨早已指出。明代文徵明有《鹧鸪天·秋雁》词,其中“江湖满地皆矰缴,何处西风有稻梁。”也是借大雁随时都有罹难的危险,表达封建社会文人的忧患心态,可以看出受李白的影响。或者说封建社会的文人就如雪中雁,随时都有遭射杀的危险,所以鸿雁传书的义举、迁徙的悲鸣与艰辛等情形就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结合自己的遭遇写出的观感就更真切感人。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作者流放夜郎被赦还之后。诗中李白以雁之散落流离以寄己身世之悲,似晚年流离湘吴时期之作。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
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秋馆烟雨合,重城钟漏深。佳期阻清夜,孤兴发离心。
烛影出绡幕,虫声连素琴。此时蓬阁友,应念昔同衾。
换土移根花性安,犹嫌入伏午阴烦。
清泉翠幄非难办,绝色浓香别眼看。

庆源衮衮益光华,闻道诸孙总称家。活却生灵千百万,阴功天报的无差。

几年桂馆去人稀,白发怜君独远违。
过海定寻回估舶,出京才脱旧儒衣。
祠羞荔子传巫语,县闭榕阴放吏归。
亦欲居夷嗟未得,漫看鸿鹄向南飞。

江南羁客怀乡墅,晓起前轩对零雨。清波满目如鉴中,绕岸高松十馀树。

砌旁芳草似汀洲,巉岩殿角飞红楼。沈光倒影入浪底,宛是若邪溪上头。

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忽惊谢去尘中游,不知正自居京辇。

何人草服倚长松,回头误问钓鱼翁。眼前景致偶相同,岂异仙术游壶中。

日夕散车骑,揽辔每委迟。署松纷翠霭,宫柳何菀斯。

入门纤月上,宿鸟满庭枝。微风振遗凛,暮色正凄其。

客心易为感,万念咸在兹。岂无芳草色,祗足搅归思。

公事有馀暇,披衣绕风林。高吟起高兴,閒事引閒心。

未种渊明柳,方鸣子贱琴。几多疏散意,矫首乱山深。

斯园最高处,惟见云舒卷。凭栏一御风,不觉泠然善。

暝色散村渡,炊声间舵楼。片云山背雨,黄叶驿门秋。

旅宿栖无定,危程问亦愁。篙师耐辛苦,明日到昭州。

坐对青山独闭门,闷怀无语废青樽。兰膏芬馥将谁赠,鹤影伶仃仅自存。

两鬓星霜馀白发,四山烟雨锁黄昏。红飞绿暗鹃声急,回首天涯欲断魂。

檇李城边送客船,梅花一别又三年。
清风朗月思元度,骏马名姬羡谪仙。
湖海倦游予白发,园林真乐子青毡。
楚生卜宅平生志,归日相从学力田。
草树丛祠古,波涛仙掌清。
钟声千里阔,帆影一舟横。
茅屋边山戍,泥墙傍海城。
中原风景异,到此暗伤情。
桑干归路远,闻说亦愁人。有雪常经夏,无花空到春。
下营云外火,收马月中尘。白首从戎客,青衫未离身。

电光睒睒摇双瞳,虬髯飒爽生秋风。绿袍襒褷革靴橐,此是终南进士公。

终南血石千秋紫,名经一捧英雄死。方干便受黄麻封,不才难雪生前耻。

三尺龙泉风夜吼,大鬼狂跳小鬼走。半生抑郁不平气,不能杀人乃杀鬼。

榴花红照菖蒲绿,一尊拜酹中山醁。雄心九死尚拿云,卓午天庭吐光旭。

轻轻烟雾失楼台,雨暗吴山锁山开。
试与渔翁闲访问,落花几许泛溪来。

曜灵无停照,亲恩无尽期。罔极歌游子,游子同念之。

太真忠谅士,绝裾将何为。虽曰王室故,其如子道亏。

繄予甫髫龄,绕膝时提携。趋庭秉彝训,圣贤以为师。

澄清摅素抱,卓立树宏规。屡贻卞和叹,中途空徘徊。

登高望四野,樵子采兰归。借问荷锄者,采之将遗谁。

云是奉高堂,用以佐瓶罍。我闻樵子言,恻恻令心悲。

关中变仓卒,路断音书稀。就徵参帷幄,刁斗靖京畿。

运会无终极,寒暑有转移。桑榆荣晚岁,爱日贵及时。

一官何所恋,去去安足辞。北临大行道,嵚巇险如夷。

浮名不误己,眷顾在庭帏。岂复朝还暮,迹阻神先驰。

回心消壮志,守拙罄乌私。宁与鸡雏偶,讵随鸿鹄飞。

橘颗围仙饱紫芝,菊潭酿酒拍金卮。
九秋沆砀酿功日,六辔光华初度时。
试问江湖劳漕輓,何如朝夕密论思。
预知来岁生朝后,更著宫袍拜赤墀。
有声且勿吞,有泪且勿倾。
声吞断人肠,泪倾草不生。
万事有反覆,天地终无情。
斩方以为轮,平地生九折。
锻剑使绕指,青萍化为血。
筋骸束未贯,光景电露灭。
我俗竟此曲,此曲能颓山。
奉君一卮酒,已矣当何言。

腊雪经番岁欲更,急催归客并舟行。离怀湖上髡杨色,乡梦江头乱苇声。

休问酒徒燕市筑,拟寻知己宋廷筝。尸饔将母萦吾抱,默数天涯旅雁程。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