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如同喝醉酒一样。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穗儿红彤彤。走上旧地脚步缓,心中如噎一般痛。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
黍(shǔ):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
稷(jì):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迟缓貌。
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悠悠:遥远的样子。
噎(yē):堵塞。此处以食物卡在食管比喻忧深气逆难以呼吸。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王风·黍离》一诗的背景,《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
身世年来欲两忘,一春随意住僧房。行逢旧隐低回久,绿树莺啼清昼长。
吾闻天马不受绊,谁欤操此青丝缰。拂耳顿足三万里,草头一点西风长。
绝其刍豆傥能走,世岂复有豢龙手。玉镶金錽朱排沫,一战功成骨先朽。
伯乐不及支公癖,放与逍遥啖春碧。汗血全乾四蹄重,不使银鞍覆虎脊。
得无覂驾更齧膝,致令画者三掷笔。画者乃今曹将军,能通马语取马神。
飘飘尾鬣堆若云,蓄怒未许奚官驯。猛士掣之力不均,祇恐绳绝飞且奔。
海西所画已难得,何况骐驎出西极。君不见骐驎出西极,又言在德不在力。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有无丈人石,几许大夫松。
海日低波鸟,岩雷起窟龙。谁言天下小,化外亦王封。
故山回首锁烟霏,廿载驰驱未得归。偶尔攀萝寻绝顶,那堪把菊对芳菲。
溪云潋淡秋容静,疏雨微茫梧叶飞。似有宿缘成主客,呼尊更酌醉斜晖。
天阔无留云,山明洗新黛。过从属休假,置酒沧洲会。
柔荑绿堪藉,杂英红尚在。累觞既不辞,秉烛还相对。
清弹促哀响,秘舞呈脩态。兰亭今已矣,金谷徒增慨。
大化会有终,四时宁复贷。厌厌夜无归,从人讥倒载。
抛残红豆。孤倚深杯春影瘦。百廿年前。一样相思画里缘。
飘尘过眼。病枕余生重把卷。爱惜芳华。留与江东掌故家。
玉楼琼宇晓玲珑,云軿电毂辗回风。自从羿射九日落,帝遣羲和驱六龙。
六龙奔属成今古,海水生尘变成土。瀛洲花发几番春,误杀秦皇并汉武。
桂宫珠露滴秋香,仙仗徘徊朝紫皇。凤吹纷纷九成奏,羽衣金节韵琳琅。
金河流水连云注,织女牛郎在何处。淋漓元气浩茫茫,白鹤千群驾烟雾。
女娲炼石良可嗤,此事荒唐奚足疑。直怜世上人心改,至理浑沦那得移。
吁咄哉,荆卿剑术既不成,虽有宝剑徒空名。千年黯黯闭秋水,双匣渺渺埋龙精。
狐狸夜鸣风雨恶,蛟螭昼舞波涛惊。我持此剑若明月,众星朗朗随其行。
又持此剑若白日,群妖退走欃枪平。欃枪平,众星没,送君赠君君莫惑。
古来遇合自有时,神物出处当知之。
吾闻名山洞天神仙之窟宅,高高去天不盈尺。上披浮云横斗牛,下瞰沧溟奠鳌极。
云间五城十二楼,老仙烧丹居上头。鸾笙缥缈尘世隔,羽服逍遥苍涧幽。
山中夜浮龙虎气,石室犹藏蕊珠秘。瑶草灵苗几度春,玉泉香蕊三千岁。
还丹九转报功成,手把芙蓉朝太清。蓬莱弱水方舟渡,阆苑昆仑飞盖迎。
我昔怀山恣长往,桃花古洞遗幽赏。铁桥千仞意都迷,绝顶玄芝日应长。
麒麟公子出仙台,绛节遥从天上来。车马光辉到蓬荜,相看一笑无嫌猜。
投我素书皆鸟迹,浩荡烟霞写胸臆。终然归旆九霄长,但见冥鸿矫双翼。
中郎词藻绝人寰,已进宸卿最上班。须公为写观梅兴,寄与江南驿使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