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大意并不难懂,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要“止酒”(戒酒)罢了。但这首诗的“止”字解释起来还真麻烦,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释,“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解释不通了。“止”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止于”,说得直白点,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是都渊明乐意停留在这上面了。但按这个意思解释后面“止酒”又解释不通了。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对自己又好处”。看来这篇中的“止”字,还是前后分成两个意思的。
另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每句都带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此体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体,就应该有所留传。但在陶渊明此诗之前,又没有例子流传下来。这未免让人对朱自清的推测难以信服。清代陈祚明和吴瞻泰都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开创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说,此前已有此体,陶也当是此体较早的作者之一。当然这种写法被后人发扬广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贺双卿,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就是这种诗词极至。
摇曳身随百丈牵,短檠孤照病无眠。去家已过三千里,堕地今将二十年。
事有难言天似海,魂应尽化月如烟。调糜量水人谁在,况值倾囊无一钱。
渭南万里,三载携琴,人诵廉洁。为葬慈亲,归卧溪山别业。
道场勿辞高士吊,哀来时涌丹徒血。苦思君,又蹉跎相失,暮秋时节。
游望冷、蔷薇洞口,丝竹萧条,远过前哲。兔苑鸡场,还揽旧时英杰。
草暖吟成樊水调,花飞梦散华池雪。听西堂,几何时,又鸣蜻蛚。
碧天新霁片云无,一望澄江似练铺。鱼向小孤山下买,酒从彭泽县前沽。
征帆催卸风微转,飞鸟知还日欲晡。五柳人家今在否,凭谁为我问樵夫。
闻道常年会,尚书领客来。公能哦旧句,我恨阙初陪。
郁郁云峰雨,苍苍石磴苔。人亡与节逝,已矣两裴回。
有儒有儒拙且迂,十年手写巾箱书。长安同学半卿相,箪瓢陋巷今何如。
东家富儿好鞍马,终日驰猎城南隅。左臂仓鹰逞雄骏,仰笑右手牵韩卢。
西邻大贾餍粱肉,百万一掷轻摴蒱。烹羊宰牛召宾客,暮闻丝管朝笙竽。
青毡困卧叹何益,绕床妻子空饥呼。高歌枉用泣神鬼,坐令霜雪欺头颅。
山中故人偶相访,抗论往往希黄虞。捉襟见肘岂云病,天靳智巧安吾愚。
盘中粗粝愿同饱,蕨况可采芝可茹。吁嗟乎!有蕨可采芝可茹,慎勿浪曳侯门裾。
鼠啮蟫穿二百年,搜求遗草出尘烟。题名不必登科录,小传如标独行篇。
前辈有灵来纸上,旧交无数晤镫前。寒窗料理间中业,聊结枌榆翰墨缘。
中兴洪韩吕,文章之钜工。密年遍参请,一镞直箭锋。
锦帐与画戟,稽古似不蒙。遗像今伟然,吾敬吏部公。
城上钟声度远溪,扶桑破曙海云低。披衣欲起还敧枕,山下晨鸡四面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