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行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译文与注释

译文
仲春时节我经过南阳县西,村庄里的桑树都长出了嫩芽。
和风吹拂着依依垂柳,点点细雨滴在曲折的池塘上。
披着蓑衣的牧童正在唱歌,穿着红裙的少女隔着篱笆偷偷张望。
我走进农家脱下半湿的衣裳,主人摆出丰盛的饭菜招待我。
注释
春半:阴历二月。南阳:地名,古称宛,今河南省南阳市。
村坞:村庄,村落。坞,四面如屏的花木深处,或四面挡风的建筑物。
娉娉:姿态美好的样子。
回塘:曲折的池塘。
蓑:草制的雨衣。
茜裙:用茜草制作的红色染料印染的裙子。茜,茜草,多年生植物,根黄赤色,可作染料。
征衫:行途中所穿的衣服。
馈:招待。鸡黍:指村人准备的丰盛饭菜。

赏析

  这是一幅美丽的农村风景画。仲春季节,南阳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时,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阳西”中,隐约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荣。着一“过”字,境界全出。“柔桑过村坞”,在动态中,柔桑生长的姿态和鲜嫩的形状,活现在眼前,这就把春天的乡村,点缀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风,娉娉袅袅,春雨点点,回落塘中,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情趣。再看,那农家牧童,披着蓑衣,愉快地唱着歌;竹篱笆内,可窥见那穿着绛黄色裙子的农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湿的衣衫,在村里歇脚,村主人热情地用鸡黍招待客人。这首诗,首联、颔联是写村景,颈联、尾联是写村情。其景实,其情真,与诗题是呼应的。

  《村行》的艺术特色,可用轻倩秀艳来总括。《李调元诗话》云:“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故学诗者不读小杜诗必不韵。”所谓轻倩秀艳,即轻盈巧倩,秀美艳丽。它好像是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秋波流转,含情脉脉,秀而不媚,艳而不淫,风姿婀娜,楚楚动人。

  轻倩秀艳,不仅显示在妇女形象和爱情生活的描写中,也表现在大自然的描绘中。除了《村行》以外,《汉江》、《寄扬州韩绰判官》、《山行》、《寄远》、《柳绝句》、《江南春绝句》等,均以轻倩秀艳见长,又各有其奇特风采。然而,它们与《村行》相比,却缺少那么一点点野趣与农村风味。《村行》一诗,在轻倩秀艳之中,显示出野逸、村朴、真挚、热情。诗人所描绘的柔桑、村坞、垂柳、塘雨、蓑衣、牧童、耕牛、篱笆、村女、主人、鸡黍等,都是美好的田园风光。

  《村行》不是静止的田园画,而是运动着的风光图。从诗题中,就点出了“行”的特色。“行”,带动全篇,连风景也是处于流动之中的。在诗人笔下,春,不是停滞的,也不是笼统地指正、二、三月,而是指农历二月中旬。这时,春天已过去一半,故曰“春半”。这个半字,虽本身不是动词,但诗人却赋予它以动作性,它显示出大好的仲春季节的来临。此外,在诗人笔下,柔桑处处,生机勃勃,但诗人在描绘它的长势时,不用满字,而用“过”字。这个“过”字,既写了柔桑的生长过程之快,又写了柔桑长势之茂盛及其涵盖面之大。此外,诗人笔下之柳,不是呈一种动势,而是呈多种动势。它不仅下垂,而且随风摇动,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样,左右摆动。此外,作者所写的雨,不是大雨,而是点点细雨。“点点”,还呈现出落雨的动势。雨落水塘,溅起圆圆的水花,“回”字,与前面的“垂”字对照,“点点”与前面的“娉娉”对照,更加强了风景的动态美。如果说,前面两联是写风景动态美的话,那么,后面两联就是写风情动态美了。放牛娃唱着动听的歌,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从外边可以窥及篱内村女绚丽的衣裙,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征衫半湿,且解且歇,村人好客,馈以鸡黍,给人以味觉上、触觉上的美感。诗人就是如此地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人物的动态去表现农村的人情美。

  《村行》这首小诗,具有轻柔秀美的特点。它与《商山麻涧》等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商山麻涧》中,所写的云光岚彩,柔柔垂柳,滴滴塘雨,秀眉牧童,茜裙女儿,均富于柔和的特质。此外,诗人写竹,则“历历羽林影,疏疏烟露姿”(《栽竹》);写梅,则“轻盈照溪水,掩敛下瑶台”(《梅》);写鵁鶄,则“静眠依翠竹,暖戏折高荷”(《鵁鶄》);写鹭鸶,则“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鹭鸶》)。这些诗句,与《村行》虽各有特色,但都具有轻倩秀艳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于开成四年(839)春,由宣州到长安做官时途经南阳,在南阳城西农家避雨时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有感而写下的田园村野风景小诗。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皎洁无瑕清玉壶,晓乘华幰向天衢。石建每闻宗谨孝,
刘歆不敢衒师儒。谏修郊庙开宸虑,议按休征浅瑞图。
今日攀车复何者,辕门垂白一愚夫。
城西望城南,十日九相隔。
何如三枝杖,共踏江上石。
门前流水过,春意满渠碧。
遥知千顷江,如今好颜色。
我生山水窟,一静了万境。
登临始识奇,已与凡目并。
大哉飞跃间,一物具一性。
冰雪有妙理,言言苦难听。
开藏古制存,以抑扬气骋。
稜稜六花严,中有生意莹。
非贞曷为元,妙干舒惨正。
燮调不可偏,相资不相病。
阳和一以泄,品彙反不竞。
新正冰雪清,洗濯炎蒸净。
阴痼一阳微,震裂万蛰儆。
酬酢极变态,不失本来静。
一楼驾高明,俯仰动微省。
深恐神鉴昏,万事如捕影。
缲藉严冷名,赓歌岁寒咏。
即此友求心,已见无不敬。
行到百尺头,脚力须用劲。

窗有蛛丝镜有尘,小楼岑寂坐伤神。鸳鸯哺子空经眼,桃李飞花不待人。

洛浦佳期孤皓月,湘江幽怨寄青蘋。玉环旧日徒相赠,肠断归鸿又一春。

腊月初四日,有人叩吾庐。言从江上来,手把鄱阳书。

发书见康强,细字盈数纸。仍说九雏中,两雏正飞起。

责重忧多两鬓斑,十年长梦赤城山。何时得似净名子,漱石眠云恣意閒。

弟子如林汝不才,暮年犹得共徘徊。酬恩莫过茅三把,尽孝惟须水一杯。

衰老久应拚谷底,是非曾不到云堆。况兼咫尺予同病,晓夕还同笑口开。

岁暮江春忆故园,片云犹隔路三千。长歌作客岂今日,拔剑出门思去年。

古歙春归梅似雪,吴江风静水如天。双亲欲望儿归日,无奈南来有障烟。

看竹淇园好,况逢地主留。人今同蒋翊,兴欲胜王猷。

玉酿青瓷瓮,金盘紫石榴。寒风凄月夜,篝火话交游。

异方风物鬓成斑,荔子尝新得破颜。
兰蕙香浮襟解后,雪冰肤在酒酣间。
绝知高味倾瑶柱,示觉丰肌病玉环。
似是看来终不近,寄声龙目尽追攀。

门掩东篱处士家,每逢佳节惜年华。黄花有恨惊秋老,白发无情对日斜。

杜牧仙游诗寡和,王弘人去酒须赊。乌纱醉裹西风冷,千古令人忆孟嘉。

人生天地间,百年直须臾。我生俦类间,七尺同骸躯。

置身冠盖间,苦为形所拘。属耳笙琶间,易为声所濡。

讵知遭际同,各托情怀殊。或从喧求寂,或必清始娱。

争似廓襟期,所至任菀枯。抑且脱羁束,自顾忘腴癯。

何事非吾天,何地非吾庐。何遇非吾乐,何曹非吾徒。

第未逢解人,畴复嘲迂儒。吾乡迩郊畿,邻壤接津沽。

屋指东西陆,家称大小徐。诸兄文福齐,二难乡科俱。

元方快登龙,仲氏怅飞凫。讲席中州游,宦辙东海隅。

记主聚星堂,迭绘听雨图。培娄当苍厓,芭蕉间碧梧。

咫尺具千里,峥嵘喻双株。画笔羡干云,题句抵穿珠。

辁才钝且庸,座谈嗫复嚅。恨未侍皋比,思将访许都。

写生宋与王,慕古欧与苏。神交证丹铅,客程阻舟车。

快登北极台,俯瞰大明湖。恰逢屋雪融,恍滴檐溜疏。

此味此声希,旧雨今雨符。多恐柳阴浓,未及桐柯孤。

况隔杏坛遥,孰开蒋径芜。安得足所经,遍假手为摹。

纵甘耳无闻,究喜身自如。酒杯块磊浇,禅机色相虚。

放出野腔歌,泼开墨沈涂。弹倦悔冯铗,吹滥讥齐竽。

转防知音知,相对同胡卢。

兀坐自沈思,閒窗展卷迟。人无离病日,天有放晴时。

孤负三秋节,空成一首诗。还持寄吟席,此味想同之。

高帝神灵未可诬,至今陵柏尚扶疎。
小臣眼有一石泪,准拟北来都破除。

康乐云楼迹尚存,竹亭犹仰古洼樽。苔封四面迷山象,露滴中心认酒痕。

岩月旧来曾伴饮,涧泉今咽共谁论。无因访得逃尧客,求取风瓢挂石门。

少年意气,脑燕兵胡革录,虏王区脱。眼底朦胧,腹中空洞,不著曹刘元白。闻道殊科八中,也要彩卢连掷。收拾尽,到如今但有,寸心如铁。
天付,真奇特。口静神充,双眼胡僧碧。楚国离骚,唐朝词学,未信芳尘□歇。结取佳人香佩,截断儿曹绮舌。归去也,且斓斑戏彩,好春长日。

绕树游丝,入帘香雪。东风薄幸催春别。欲描衣风并头花。

生憎花底双栖蝶。

好句吟成,宝钗敲折。朦胧一片凄凉月。愁多最怕梦醒时,梦来偏等愁时节。

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
镬汤无冷处,合眼跳黄河。

太守供调笑,所悲在古昔。敬亭与响山,同醉不同室。

寒风飒飒吹屋破,明星挂檐如月大。中夜忧思不能卧,披衣独起挑镫坐。

丈夫岂合常穷饿,牢落风尘偏轗轲,局天蹐地愁无那。

愁无那,心忉忉。夜欲曙,鸡三号,拔剑斫地歌声高。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