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四句写倦游江南,转游江北。诗人先用“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说明渡江北游的原因。后来用“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描述北游途中产生的心理感觉。道本不迥而党其远,景本不可延而怪其不延,空间、时间均在主观意念作用下出现不合理而合情的反差和变异,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突出为探寻新景异景而路欲其短、日欲其长的急切心情。在这心情支配下,乘船过江,不是顺流斜渡,而是“乱流趋正绝”,以缩短路程,争取时间,这就和上两句紧相绾合。此句又缘于下句”孤屿媚中川”而写。因为见到孤屿中流独峙奇绝之景,故而迫不及待地横流直渡。诗中正面写孤屿风景共三句,“孤屿媚中川”是登屿之前遥而望之的总体美。“媚”字极写孤屿山在清澈的江流中间秀峰耸翠,妍美悦人。
后面两句“云日相辉景,空水共澄鲜”,则是登屿之后所见景色。上句写云日同辉,下旬写江天一色。江中孤屿在白云、丽日、蓝天、澄江的烘托之下,有如一螺青黛,分外秀丽妩媚。正当诗人对孤屿赏爱不绝,忽然感情波动,为这新异之景的无人欣赏、无人传写而叹惜,于是写出“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这两句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为孤屿的灵秀无人赏爱、仙人的故事无人传写而叹惋。二是借“物莫赏”、“谁为传”,从反面说出自己为之传写赞美的意愿。三是与上文“怀新”、“寻异”相呼应,突出孤屿的美。可谓一石三鸟,意蕴深厚。这两句又点出孤屿的“表灵”、“蕴真”,已见灵气仙心,进而即景生发,驰骋神思,自然想及仙山仙术,因而顺理成章写出最后四句:“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在诗人想望中,江中孤屿表灵蕴真为神仙之奥区,它的灵异之姿、远绝尘缘之境,都与昆仑山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因而冥想杏渺以虚作实,自谓道心契悟.始信安期之术得以养生尽年。这一方面是外放永嘉、心情苦闷的真实流露,渴望以遁世求仙得到解脱;另一方面则以神异灵秀的姿质去描写江中孤屿的美。
这首诗结构上也是按照叙事—写景—说理的框架写成。正面写景虽然只有三句,但全篇都以写景为中心。为景而游,因景而思,承转自然。全篇语言清隽,风韵秀雅。
这首诗是诗人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游永嘉江所作。谢灵运是东晋大族谢氏之后,门第高贵。刘宋建立之后,打击门阀士族,谢灵运未得重用,自己主动要求出守永嘉郡。在永嘉时他肆意游览山水,寄情于山水翰墨之间,以抒发郁愤。正是在这种处境与心情下,谢灵运写了此诗。
当日事,记陌上青丝,垂垂踠地。拖烟蘸雨,已解藏鸦未。
真珠帘额香毬坠,做尽轻狂意。影濛濛、红日三竿,白花十里。
水驿飘零子。谢青眼相看,绾人征骑。露叶如啼,直得消魂死。
如今渐长黄金穗,不在长街里。羡画楼有主,舞腰同倚。
金刀失利炎精熄,千里青青延草色。谯东筑舍能几时,征西将军初粉饰。
一人尺土帝无获,三分鼎足归汉贼。分香卖履藏遗言,劝进登坛尔何德。
鸟育燕巢石负图,呜呼司马称社稷。夷爽杀彪置诸王,三马同槽曹始迫。
河内既迁高贵迎,南阙抽戈金墉即。流涕何人不自胜,有魏纯臣居晋国。
仙台微雨及新秋,竹溆凉风恋旧游。座有名香消白日,路多瑶草别丹丘。
同行小谢名尤健,共醉麻姑意更酬。怅别更逢真境好,不堪乘夜渡淮流。
江天向晚烟漠漠,万顷平波澹寒绿。败荷经雨翠盖倾,细荇牵风青缕弱。
碧空倒影浸琉璃,队队鲜鳞游碧落。雪晴时逐白浪翻,月明静带浮光跃。
君不见层台嵯峨临水头,何人更复被羊裘。又不见磻溪春深芳草多,只今渭水空东流。
感予亦有鸥鸟兴,沧浪归梦常悠悠。何当结屋沧江上,钓竿长拂芦花秋。
骤雨濛晴竹院幽,何来歌扇漫同游。云林檀板侵金磬,好了蒲团老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