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前两句描写赶路情形,反映了山间的优美景致和诗人的潇洒神态;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渲染出到达“山家”时的欢乐气氛。这首小诗纯用白描,灵动有致,清新隽永。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是写途中所见。骑马过溪,踏乱了映在水中的霞影,点明了溪水的明澈,霞影的明丽。迎风向前,落花堕于衣袖之上,可见春花满山。“落花”亦点明季节。“醉袖”中之“醉”,有为春光所陶醉之意。马匹、溪水、明霞、落花,构成一幅美妙的“暮春山行图”。诗人来此并非为赏风景,而是访问山家。然而笔触所至,风景自现。
“怪见溪童出门望,鹊声先我到山家。”诗人来到山居人家门口,见儿童早已出门探望,甚使诗人惊奇。“怪”字为末句伏笔。原来是因为“鹊声先我到山家”。这两句先“果”后“因”,巧作安排,末句点明溪童出望的原因,则见“怪”不怪了。重点突出了末句的鹊声。“喜鹊叫,客人到”。故而山家的儿童闻鹊声而早已出门迎接了。山鹊报喜,幼童迎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金谷都从地窖埋,空囊枵腹不轻开。阿南普作巴郎普,积久难寻避债台。
垂杨醉软紫丝鞭。隔桥芳草烟。送春泪洒落红边。
莺愁五十弦。
双鬓事,两湖缘,东风又一年。当歌莫奏断肠篇。而今怕可怜。
泛泛轻舟溯碧溪,苍厓万仞有鸣鸡。可惜吾侬不同往,便当着屐上丹梯。
石径叶老层岩封,一雨洗出青芙蓉。秋声浩浩不到地,矢矫惟见双白龙。
急溜忽泻雷裂石,余点乱落风入松。天门万丈立雪色,绝壁但有微云通。
漱流得此百自在,俗响不入幽栖胸。君家罗洋青田东,海门日激扶桑红。
天台雁荡接咫尺,往往风雨迷蛟宫。卧游几岁在林下,图成纸上犹淙淙。
月来风色太作恶,禾田灰起烧晴空。安得悬崖之匹练,化为霖雨苏三农。
大瓢傥即分点滴,相期共踏赤鲩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