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宫词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夜里宫门不锁永寿殿已来了围兵,如今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梁朝宫中的笙歌箫管三更停歇后,仍然能够听到习习夜风摇响檐前九子铃。
注释
永寿:殿名。南齐废帝萧宝卷宠爱潘妃,修建永寿、玉寿、神仙等宫殿,四壁都用黄金涂饰。
扃(jiōng):关宫门。中兴元年(501),雍州刺史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率兵攻入南齐京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齐的叛臣王珍国等作内应,夜开宫门入殿。时齐废帝正在含德殿吹笙歌作乐,兵入斩之。
金莲:齐废帝凿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见《南史·东昏侯本纪》)这里面是说齐亡后,宫殿荒凉,再也不见潘妃妙曼的舞姿了。
梁台:晋、宋间称朝廷禁省为台。梁台即萧梁宫禁之地,故址在今南京玄武湖畔。
九子铃:挂在宫殿寺庙檐前作装饰用的铃,用金、玉等材料制成。

赏析

  这首诗题为“齐宫词”,却兼咏齐、梁两代,此诗从一个横断面描述并剖析了六朝时齐的亡国过程,并将议论不着痕迹地融入了叙事之中。全诗语言简洁凝练,又充满韵味。

  首先前两句“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写南齐亡国的史实。昔时齐废帝生活奢靡无度,而后梁武帝萧衍带兵入城,不久齐便城破人亡。在实际中,这些事件时间跨度很大,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但诗人单刀直入,截取横断面,从兵来国亡之夜着笔,将“永寿”、“金莲”等情事不露痕迹地融化在里面,不仅简炼紧凑地交代了南齐的覆亡,不仅刻画出了废帝死前茫然不觉、纵情享乐的荒淫昏聩,而且透露出亡国前的种种奢淫情况。由此却可窥见南齐亡国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教训。

  这种集中概括的写法颇像戏剧作品把场景限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构成具有尖锐戏剧冲突的场面,通过幕前交代幕后一样。将“含德殿”改为“永寿殿”,将夜开宫门改为“夜不扃”,这种细节上的改动,同样出于集中、强烈地反映生活的需要。废帝国亡身死,是以“金莲无复印中庭”这种富于暗示性的咏叹之笔轻轻带出。“无复”一语,似讽似慨,寓讽于慨。

  后两句“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转写梁台歌管。梁台实即不久前齐废与潘妃荒淫享乐的齐宫,不过宫殿易主而已。“歌管三更”与“夜不扃”、“犹自”与“无复”呼应。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角色上演相同的故事。诗人既没有对梁台歌管作正面描写,更不诉诸平板的叙述议论,而是抓住“九子铃”这一细小事物加以巧妙的暗示。齐废帝曾剥取庄严寺的玉九子铃来装饰潘妃宫殿,这在废帝的荒淫生活中虽只是小插曲,却颇具典型意义。诗人特意让九子铃出现在“梁台歌管三更罢”之时,不仅串贯了齐、梁两代,而且让它发挥丰富的暗示作用。以静托喧,暗示梁台歌管的喧闹。诗人虚点“梁台歌管”,实写歌管声歇”后寂静中传来的“风摇九子铃”的声响,巧妙地暗示出不久前的喧闹。因为在喧天的歌管声中是听不到铃声的。

  “九子铃”是齐废帝奢淫、荒唐行为的突出表现,这个亡齐遗物出现在梁宫歌管声中,暗示了梁宫新主继承的是亡齐旧衣钵,“犹自”一语,点明此意。诗人以已经闭幕的一出衬托正在串演的一出,暗示梁台的必然崩溃。“九子铃”不仅是齐废帝荒淫生活的见证,也是其亡国殒身的见证。和荒淫亡国联结在一起的九子铃,对于歌管依旧的新朝来说,乃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歌管既然依旧,“永寿兵来夜不扃”的一幕,“金莲无复印中庭”的结局也必然重演。由此可见这首诗的构思新颖精巧,表现含蓄蕴藉,其暗示的手法用得很成功。

  全诗看来,可知作者的微意似乎不止于此。如果仅仅是以古鉴今,向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一个荒淫亡国历史教训,专写齐事即可达到目的,不必兼写齐梁,作者借同一齐宫串演齐梁两代统治者肆意荒淫的丑剧,特别是借九子铃着重揭露梁台新主重蹈亡齐旧辙,无视历史教训,其真正用意似乎是要通过“亡国败君相继”的历史现象显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这揭露的规律正是杜牧《阿房宫赋》的结尾所说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李商隐暗寓在艺术形象中没有明白说出的旨意,杜牧恰像代他作了痛快淋漓的表达。前人之声而后人漠视,重蹈覆辙也是必然的了,这便是李商隐含蓄地揭露的历史潮流和规律。

  值得提出的是,整首诗中尽管表面上未有一处作议论,实际上却处处在议论,只不过诗人的议论已完全融化在诗的叙写与慨叹之中,因此议论便显得不着痕迹。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此诗的高明所在。

创作背景

  公元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李商隐任盐铁推官,而后宦游江东(今南京、扬州等地)一带,游历了六代繁华的金粉之地。而这南朝历代短祚的见证,触发诗人的亡国之忧。于是诗人写下此诗,并抒发了希望唐代的统治集团能汲取历史教训的感情。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文思天子搜遗书,子以文名领石渠。士安不用借五车,嫏嬛福地张华居。

忆昔蛩蛩附蚷虚,两家简牒争搜储,爱而不见心瞿瞿。

一朝去我翔天都,明堂大开招群儒。青藜太乙从从趋,四千年物尽挽输。

朱文绿字体制殊,龙威玉牒元皇符,汉唐所少元明无。

咸集舜陛来尧衢,酉山光芒烛太虚。子与兰台诸大夫,双眸一串牟尼珠,部居别白分锱铢。

纵难读尽在须臾,但观大略亦足娱。有如饿腹餐天厨,朵颐未动口欲呿。

又如大海游蟫鱼,恣汝属餍乐有余。问谁有此遭逢欤,领百万军恐不如。

我犹未免为乡愚,闻见狭隘探索疏。侧身西望空嗟吁,不能从子为书奴。

愿钞书目遥寄予,俾得约略知些须,此身不负生唐虞。

千里有家归未得。可怜长作滇南客。愁见陌头杨柳色。

伤远别。多年故国曾攀折。

望断乡山音信绝。那堪烽火连三月。夜夜相思头欲白。

心似结。五更梦破闻啼鴂。

仲由行行终身诵,师也堂堂带上书。
五柳却能知此意,无弦琴上赋归与。

粤稽古寿亭,写竹如写字。丹砂作水墨,撑天拄平地。

家法妙不传,后来谁述继。爰有东田公,卓然挺苗裔。

异代俨同堂,遐心得遥契。手敏心亦灵,胆大心仍细。

写竹不写竹,用意不用意。鹅溪绢许长,长安纸增贵。

伸纸拂素绢,落笔事游戏。千㡧万轴馀,顷刻盈箱笥。

风晴与月露,变化穷形势。旁观看不及,叱吒鬼神避。

还坐自观心,心王了无事。如是写竹人,写竹亦如是。

借问寿亭翁,是同还是异。

万缕纵横如妾恨,一方轻薄似郎恩。多时不系纤腰舞,却对花前拭泪痕。

闻说神龙起,群贤一网提。中原刑白马,南国且黄鹂。

夜楫谁同击,春江他自迷。无能逐公子,锡宴上林西。

同年三百道相如,天地生人又一初。闽水有情春送棹,塞鸿无恙夜来书。

诗成綵笔云连扫,红满胆瓶梅正舒。赋罢远游谁与和,烟波渺渺正愁予。

山人笑。人间不识山间妙。山间妙。岚光浮动,半江残照。移文莫待山英校。烟霞曾结三生好。三生好。白云深锁,葛洪丹*。

月晕惊亏薄,川流骇沸腾。忧勤终爽豫,报施似无凭。

长夜扃银海,愁云惨玉绳。圣心哀念切,素幄每晨兴。

奕世阴家子,居官迈等伦。妙年全至孝,馀禄养慈亲。

致敬归荣早,推恩敕署新。綵衣映萱草,日日北堂春。

殿门严鼓发,万灶撤周庐。绝壁成驰道,坚冰过属车。

后尘询父老,初日指村墟。共识三驱意,何劳《谏猎书》。

闻说山头寺,春风到野梅。入林樵径转,照眼暗香催。

翠萼倚残壁,疏花坼古苔。平生泉石趣,对此重徘徊。

方琮分润作幽姿,一点檀心说向谁。
正使持来供鼎事,输他雪外两三枝。

千级层梯宛转过,浮云栖栋下承阿。楼船濑水栖杨仆,黄屋蛮荒笑尉陀。

蜃气三春侵画堞,騧夷百战息雕戈。茫茫涨海东南去,极目天涯涕泪多。

宝鸭烟消一字香,满怀春恨强梳妆。看花又怕东风恶,偷隔纱窗看海棠。

龙门十上困风波,未遂青云一桂科。

共惜流年留不得,须知孤立易蹉跎。传情写念长无极,握手相看其奈何。

尊酒与君称寿毕,开窗眺望麦风和。

西郊独归雾冥冥,茨茹未长茭笋生。幽禽避客就烟没,黄叶打门知雨鸣。

前溪后溪有竹树,东崦西崦开柴荆。吾乡胜游自不乏,安用阳羡筹躬耕。

黯黯云攒覆雪峰,青青赵老一双瞳。从前汗马无人识,只要重论盖代功。

青公古院一株梅,寒殿无人花自开。
日暮老僧清梵罢,夜深偷照月华来。
阴阴榕叶覆寒梅,山径无踪尽绿苔。
啼鸟自知安稳处,成群飞去又飞来。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