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触物起兴,发于性情,以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开始,写所闻所见、所感、所思,抒发了奔走国事、以恢复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的热望、悲愤、忧虑与思考。
全诗十二句。前四句写听觉形象,后面八句中视觉形象与诗人议论各占四句,但两者交错。开头四句写诗人半夜被风声惊醒,听见边马嘶叫,似乎苍天、大地、兵马都在怒吼,在呼唤着搏击奋进、征战杀伐;又仿佛听见匣中刀鸣,有如风雨之声。这些听觉形象的描绘,运用了传统的象征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反映诗人对战斗的渴望。
中间四句写诗人对现实的失望:“北征”计划迟迟不能实现,眼前的视觉形象萧条、凄清、迷茫,反映诗人感情的抑郁与抗清前途的晦暗不明。这种凄凉的客观现实同开头的主观热望形成鲜明对照。最后四句写诗人起衣彷徨:风鸣马嘶催人搏进的夜晚对于锐意进取者是“良夜”,但河汉西倾、天色将明,诗人以国忧未释而异常焦灼。 全诗有强烈的动作性,诗中的 “动”、“嘶”、“鸣”、“阻”、“转”、“视”、“释”、“慰”等词语,表现了依次出现的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对诗人心灵的震撼,显得深沉有力。
全诗在叙事、抒情中夹有议论,体现了诗人的思考与识见。古人常说史学家要有“才、学、识”,诗人何尝不如此?这首诗中“飞将不见期,萧条阻北征”就是诗人对南明王朝权臣党争误国的谴责。广大人民当中,卫国的人才,如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多得很,但高踞上位的主政的权臣不任用人才,忙于党争内耗,自毁长城。后人咏南明灭亡的诗曰:“黄河滚滚接长江,天堑何尝利福王,太息党人碑百尺,替他胡马造桥梁。”(田汉) 党争不止,国忧难释。这才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这就是造成全诗风格情调沉郁、悲壮、苍凉的根源。
君不见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此江縠纹更奇绝,投以曲米清如泉。
分甘正拟供低唱,要筑糟台须大匠。诗人便欲醉千日,欢伯仅堪陪一饷。
曰予此乐未知之,独爱为瓶居井湄。因君饮兴亦浩荡,梦随骖驾觞瑶池。
昔贤酒尽孤长吸,大似竹枯还欲沥。明朝秀句传满城,笑指空樽卧墙壁。
宗派源流远,家声竹帛垂。灵晖钟岳渎,吉梦袭熊罴。
夙擅乡评美,寻膺国士知。文章追往哲,学识判群疑。
试若穿杨叶,科如摘颔髭。绣衣趋观阙,霜简照轩墀。
谏拂龙鳞逆,身探虎穴危。忠猷耸鸳鹭,直气慑狐狸。
要路淹风鹢,丹心比日葵。使台专漕挽,帅阃肃边陲。
久郁公台望,初还辇毂时。缿筒争讼息,囊櫜寇攘衰。
莲炬惊宵漏,花砖候晓曦。暂分方面寄,复演禁林词。
廊庙先图任,枢衡遂倚毗。雍容承昼接,密勿奉畴咨。
已冠中枢府,犹虚百斛姿。两轓将画鹿,五总旧名龟。
儒效流弦吹,王功镂鼎彝。更增箕翼寿,馀庆在庭芝。
香添芸饼,乍披图省识,吾家太白。石上霜华看潋滟,入夜游氛都灭。
虚籁吟秋,明波泻影,千顷玻璃彻。谁吹横笛,馀音空外如发。
追昔金虎贲荒,吴宫剑冷,只剩当时月。坐对层峦看转碧,一线烟痕新裂。
锦瑟初停,娇歌又起,好景无虚设。欲行又住,留连几度难别。
百事过眼如云烟,山林钟鼎皆随缘。一生爱画入骨髓,得丧未免情萦牵。
南田草衣赵昌笔,变格忽复穷山川。公孙大娘舞剑器,出自纤手尤轻妍。
我初得之我好友,换马但恨无婵娟。牙签付与那顾惜,一时好事人争传。
归来几案共晨夕,炉香茗椀相周旋。从来怀宝动遭忌,鼠辈讵肯留青毡。
贯休吝未舍莲花,长康痴乃空桓玄。今年令节值首夏,马君招我城西偏。
苇间延缘逐渔钓,沽酒不惜青铜钱。晚朝过雨鸭头绿,夕阳挂岫胭脂鲜。
抚景忆画忽太息,南田故物来当前。马君闻之叩始末,事有缺陷犹能全。
为言前年适买得,归我并不烦陈编。亡羊失马情顿异,喜跃几落红桥船。
秦庭忍弃连城璧,齐人竟返龟阴田。物情别后见更好,况复友谊同缠绵。
丈夫一饭亦有报,我穷报德惟诗篇。缅怀寓意不留意,珊瑚铁网终弃捐。
宣和之谱空想象,古今一吷浮云然。忘情太上不可到,去来无往参枯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