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时间已经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见到它的踪影了。在这寂寥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意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间、空间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相当丰富。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
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说:“‘敌’字险而稳。”这评语很精到。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的刻画。试比较李煜“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便可发现这里的“敌”字虽然下得较硬较险,初读似感刻露,但细味则感到它在抒写客观环境所给予人的主观感受方面,比“不耐”要深细、隽永得多,而且它本身又是准确而妥帖的。这就和离开整体意境专以雕琢字句为能事者有别。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不是客观地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
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地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似乎还可以让读者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不禁令人满腹怅然,亦生怜惜之心。
全诗四句,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前两句写诗人得不到家人音书而产生归家之梦,以及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后两句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此诗借景抒情,格律工整,具有一种回环流动之美。
揽衣出中闺。
逍遥步两楹。
闲房何寂寞。
绿草被阶庭。
空室自生风。
百鸟翩南征。
春思安可忘。
忧戚与我幷。
佳人在远遁。
妾身单且茕。
欢会难再遇。
芝兰不重荣。
人皆弃旧爱。
君岂若平生。
寄松为女萝。
依水如浮萍。
赍身奉衿带。
朝夕不堕倾。
倘终顾盻恩。
永副我中情。
莲北先生还洞庭,登高饯远秋风生。乞归感激承天宠,正去遭逢是地平。
当日论才称子敬,他年司业配源明。暂收六馆春风座,便数三湘日月程。
驭处元方随侍乐,行边小阮对谈清。入怀岂但欣三舍,放眼犹堪望八纮。
回首北辰天上近,归途南斗马前横。未应泉石高肓重,要见丹砂药裹成。
肯许朱陵寻懒瓒,已闻多士引阳城。越吟曾是如庄舄,著术还须似长卿。
衡岳夜炉煨玉芋,竟陵秋溜煮云英。月明江上收筒钓,水满湖南采杜蘅。
春酒埙篪知迭奏,初筵琴瑟想和鸣。莫谈世上风涛事,且尽灯前笑语声。
羁鸟可堪闻远翥,溟鹏遥想快孤征。临岐谩问归期日,我亦沧浪去濯缨。
神仙谪世自奇绝,误读黄庭俱浪说。银潢秋水淡精神,绛雪玄霜老风骨。
寰区腥腐那敢供,若木可攀芝可掇。有时宴坐意逍遥,万象达观无起灭。
我惭短褐老京尘,忆曾携手都门别。玉书煜煜青霞囊,直上仙都锵佩玦。
天风吹老碧莲秋,高啸鼎湖峰顶月。白云来去本无心,老鹤孤鶱瀛海阔。
朅来十载喜相逢,笑我红尘早华发。苍精含景紫芒寒,落麈玄谈洒松雪。
蓬莱茗盌和香啜,芙蓉露冷秋云滑。
吾闻反哺乌,至孝有纯德。鸟中比曾参,传诵人皆识。
又闻驯化雉,翔集在咫尺。陌上随行人,饮啄自朝夕。
嗟尔蜀幸帝,愚暗亡其国。游魂化为鹃,物理固莫测。
一身尚羁旅,羽毛亦虚饰。生雏百鸟巢,蝼蚁竟饱食。
春风口流血,有恨啼不息。侯门拂笙竽,豪客纷弹射。
岂不思南归,奋飞摧短翼。何如雉与乌,飞鸣随所适。
越人夸越山,山不悬别州。心胆豗尘泥,尺步封鸿沟。
勇脚攀元寥,园环蹑刀头。尽剖大腹壮,横得孤眼收。
俯海沈竮竛,策日旁逗留。溪招白鹤风,柁鼓元气舟。
诧历天外事,恍惚亦不愁。焉知腥雾中,扰扰虫蛆浮。
青城蜀丈人,偃蹇群岳趋。会稽佐谁命,贰雄炎祝储。
元气韛嚣氛,铸出争闯如。尚诮山中人,不辔名势车。
石屋蹲虾蟆,斗偶无两俱。洞天碧浮浮,浮浮锁匏壶。
壶中无杂仙,仙仙殊壤都。一气何是非,未肯忘秦吴。
野僧枯杉纹,罅石龛猿狙。飞罗七条衣,蕨钵饥麇茹。
安知从来客,攓云抱香炉。完朴余一巢,庶以邻太初。
家无负郭田,架有悬签轴。不惜罄俸钱,渐已充床屋。
先世颇有藏,贪嗜苦未足。薄宦包山庭,快意屠门肉。
且喜百城拥,何妨高阁束。所愿子孙传,汝辈岂能读。
余日诵千言,老大徒秉烛。汝不及百言,少小已刻鹄。
㞚㞏虽云多,淹洽竟谁属。况彼饶记珠,或乃讥书簏。
近时尚考订,栉比致豪秃。达者工词章,华赡夸锦簇。
数事非所能,我言维可服。从来万卷通,不如一经熟。
穷经务远大,掩卷思往复。《禹贡》治河渠,《春秋》断疑狱。
如此荣稽古,不然诮拘曲。汝方补诸生,妄自期令仆。
出身重廉能,居家先孝睦。能收已放心,自拓无穷目。
求之贵有恒,戒之在欲速。读书善提纲,藏书真式谷。
吾年且衰矣,终日勤案牍。汝能任诒谋,吾当返耕牧。
金阙觚棱梦已非,不才甘与世相违。上书年少先华发,射虎将军今短衣。
永忆江湖堪送老,惊心故旧亦全稀。剧怜青琐登朝籍,肯念沧洲有钓矶。
吴山长碧水长流,水转山湾路更幽。多谢庞公远相访,旋烧松火荐茶瓯。
门有车马客,垂组怀银黄。自言邺中守,揽衣升我堂。
问客今安适,云暂返东方。家本自海滨,乐土风泱泱。
窈窱丹崖深,葱茜昆崙苍。灵圣此栖宅,龙鸾蔚腾锵。
中有不死药,服饵凋三光。闻言向客叹,抚心增慨慷。
人生若蕣华,何以待朝霜。苦心雕虫蓺,萤爝同微茫。
神仙差足慕,冲举多奇方。三山亦跬步,谁谓鲸涛长。
愿乘扶摇翰,与子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