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作者表白自己的艺术主张的诗。指出文艺批评应提倡有独到的见解,不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前二句点出在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这时 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当然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需要自己有深厚的学养和阅历,成为“高人”。
后二句作一形象的比喻,用矮人看戏作比,矮人看戏时被前边的人挡住目光,哪里能看到戏台上的场景?戏散大家一起谈起来时,只能是附和人家的说法。这就好比我们自己对“艺苑”的看法,如果自己学力浅薄,不能“独具只眼”,那就只能“随人说短长”了,这种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行为作者是坚决反对的。
这首诗继承以诗歌体裁论诗歌的传统,见解卓异,说理畅达。全诗看似佶手拈来、随手而出,但却具有极为精辟深刻的理论内涵。李白、杜甫被称为诗中仙圣,在唐代即受到推崇,如韩愈在仕由逝世时才3岁,后来他熟读李杜诗篇,作有《调张籍》一诗,其中有“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等语,可谓敬佩得五体投地。而后世特别是明清两代,对李杜的崇拜更是前所未有,并且普遍地认为诗自唐以来诗道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人还提出从《诗经》以来每况愈下、自宋元以来无诗之论,这种看法在明清诗歌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
诗人开篇即总论概述了这一普遍现象,以李杜为代表指出了他们的诗作固然光耀千秋,流传万古,其崇高地位与普及程度已是脸炙人家传户诵。接下来却陡然转笔,尖锐地指出了这种情况带来的另外的弊端:熟极而流,不仅令人觉得从内容到形式都没有新意,而且还隐隐含有这一现象在某一程度上阻碍了后世诗人的创新之意,其见解之深刻,笔触之辛辣,思虑之周到,足以发人深省。前两句并非真足在贬低李杜,而是为下文略作铺垫而已,以下即转入主题的抒发。
薄晚出城闉,江桥渡清澈。暝投僧居宿,虚阁对圜月。
收灯纳寒光,莹净见毫末。久之未即卧,爽气爱轩豁。
既眠复辗转,竟夕滩声聒。嘐嘐辨初鸣,隶报马已秣。
就途诹所历,七驿皆岑绝。自兹五昏晓,寝食乃其歇。
肩舁及揽辔,必步由险辍。侧身经崎岖,仰首睨嵽嵲。
萦栈远如线,危处甚苕发。独榷跨不测,震足殊卼臲。
履之为不疑,无乃徼幸切。缘崖瞩飞涛,尽眼喷霜雪。
往往生眩转,收昐不敢瞥。间或得佳趣,终多备惊蹶。
高峰撼玉枕,日射增皎洁。因以名其村,野老能指说。
蘧庐尽流泉,夜响每凄咽。哀吟听猿狖,残星半明灭。
边城行渐近,山势如削铁。跋历愈艰苦,气象且凋缺。
萧条道旁舍,编版代瓦设。田妇负所汲,鸢肩语嘲哳。
对此动叹嗟,闾里念远别。我行缘所职,期会尤慎发。
指日鸠群众,乡兵谨冬阅。腰弓盈半万,著令明赏罚。
颛颛觊讫事,且惮粮糗竭。唯予敢自暇,憩止养关节。
所以图兼程,黾勉强羸劣。读书贵行志,王事无琐屑。
致身非青云,努力乏奇烈。天涯适驰走,使指亦忝窃。
何当成岁课,归奏黄金阙。解组虽未能,乞麾蕲敛拙。
优游近吾土,庶便松楸谒。遐想无以止,作诗纾郁结。
逃暑宜高会,登城复此楼。开窗万里尽,近槛一江流。
域势衔天阔,山形抱郭幽。登临槛百越,指顾见东瓯。
暇日群公集,飞轩六月秋。管弦邀落影,觞斝散清眸。
俯崿云偏扰,迷波地欲浮。时花纷浦溆,昏鸟识林丘。
忽在三辰上,真超万象游。寰区怜溷浊,车马郁喧啾。
解带烹炰饫,挥毫藻丽酬。微风閒白羽,岸帻送沙鸥。
自昔观中宇,洪都实上游。匡庐巍崒嵂,彭蠡浩浟浟。
节钺唐开府,春秋楚大州。文章腾阁最,风节稚亭优。
下榻尘埃满,鸣銮乐事收。涛声还粉堞,草色自芳洲。
巳有兴亡感,兼怀盗贼忧。羽书诸道急,节制大臣留。
立见鲸鲵戮,私防玉石仇。干戈沉战舰,风浪羡归舟。
河岳萦三晋,秦关启二周。凭阑惭后食,弹剑想前修。
解组陶公性,思乡王粲愁。独嗤非燕颔,犹自说封侯。
晓出凌州南,昼行泥淖中。一步一踟蹰,四顾心忡忡。
牵车者谁子?自言业为农。频岁值大水,田庐为之空。
家有白发亲,日食忧不充。辛苦事商旅,庶以供飧饔。
维人生两间,所贵亲爱钟。贫贱苟知养,奚必禄位丰。
丈夫畏天命,敢不哀人穷。生世苦不偶,何由恤瘝痌。
我有先生学行独不群,籍籍声华动八闽。我窃绪馀尚一荐,嗟吾先生兮始自贡途充国宾。
先生不见伊吕当年无科第,自有功名万古新。困龙若际风云便,方潭勺水可腾身。
虽然先生早了环中趣,否泰由来都是春。此行如遇成都卜,只问忠与孝,不问屈与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