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
紧接首联,诗人在颔联中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
这首诗送人从军,写得豪侠壮美。全诗写实的同时,把优美与雄壮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唐人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战争观念。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琅琊雪是故园雪,故园春亦琅琊春。天机动处即生意,世事到头还俗尘。
立雪浴沂传故事,吟风弄月是何人?到家好谢二三子,莫向长沮错问津。
家无可以质钱之长物,乃有不知何代之古琴。张侯介介获我心,呜呼海内谁知音。
颇闻此琴取高直,持向豪门不能识。三年折阅无售处,始肯贬捐为君得。
我因何子幸接君,宫商入指如有神。此琴斫者亦是雷霄伦。
其清如秋温如春,坚乃如石高如云。翔鸾注竹?挂树,哀雁唳宵鸾唤晨。
又如端人正士在林谷,观者但见衣冠肃。每问必答随浅深,有犯不校谁荣辱。
知天下事不出门,尽人间书皆已读。艺成道见仕亦优,君复于世当何求。
卑官叵耐五斗瞰,苦羡八极逍遥游。我思仙人皆古丘,偓佺征侨今在不。
千金之躯且不恋,此琴性命相贼雠。知君读诗哑然笑,泠泠试作耳与吾心谋。
宴息穹庐中,饱食无用心。读书费目力,苦思嫌哦吟。
樗蒲近博徒,围棋杀机深。洞箫耗余气,?筑恶郑音。
呼童炷梅魂,索我春雷琴。何止销我忧,还能禁邪淫。
正席设棐几,危坐独整襟。寻徽促玉轸,调弦思沈沈。
清声鸣鹤鸾,古意锵石金。秋水洗尘耳,秋风振高林。
清兴腾八表,成连何必寻。弦指忽两忘,世事如商参。
泥涂视富贵,昼夜等古今。湛然有幽居,祗在闾山阴。
茅亭绕流泉,松竹幽森森。携琴当老此,归去投吾簪。
我昔剡溪游,道人亦相遇。重来十岁馀,颜色宛如故。
顾我病衰早,鬓毛已苍然。乃知世上荣,讵若山中闲。
道人家东都,问胡不归北。北方多风尘,素衣化为黑。
斯言吾所信,吾志亦江湖。潇洒会稽守,平生欣莫如。
君恩容苟安,顾奉三年计。幸尔数到城,閒谈北方事。
鸣玉严趋下五云,舍人元是凤毛群。开尊竹底钟声过,握管窗前木叶闻。
天入九关回暝色,凉生三径散清芬。可怜叔夜空凡骨,抱犊虚谈石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