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开头两句,诗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另一版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材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诗人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把场景描写得绘声绘色,使读者有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其中三、四两句,又出现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霁潼关驿亭》诗的颔联,完全相同,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本来,离长安不过一天的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诗人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这样结束,委婉得体,优游不迫,有力地显出了诗人的身份。
虎鼠同游十二宫,何妨蛇蚓杂蛟龙。荧煌宝树繁星合,泛艳金茎湛露浓。
海鸟定知惊矍铄,濠鱼且乐共从容。贾生欲系单于颈,应费朝家五饵供。
二泉亭最好,分流处、日夜洗云根。况翠叠青山,入帘滴滴,云移春水,映树鳞鳞。
还堪羡、酒旗无数飏,鸟语不时闻。此日园丁,休嫌野老,隔年梅蕊,应认王孙。
从来繁华地,重留恋,倍觉香雾氤氲。一带朱阑拂柳,画槛萦人。
被金尊促起,数声檀板,钿车送到,几队罗裙。且自牵船竟去,莫待销魂。
轩皇且战且学仙,桥山弓剑攀龙髯。吁嗟政彻不及此,扶桑沧海空青天。
沙丘之云茂陵树,万弩射鱼气张怒。童男未返青雀遥,银雁金凫起泉路。
琼田草不死,蓬莱尘不飞。丹丘灵药如可致,千秋万岁讵相辞。
汾阴宫,琅琊碣,石麟秋草莽萧萧,铜仙望断咸阳阙。
不见当时九鼎我,鼎湖云气时明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