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抓住不放的是“钟山”这个词。后主对“钟山”这个词很有爱,自号钟隐、钟山隐者。“钟山”对后主来说,意味着出世、隐居、清逸。因此联系全文,“钟山”一次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无乃见钟山并非说见不到钟山,而是说无法继续目前这种类似隐居的闲逸的状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应该是,有一件事他不想去做。不想做的理由是因为环境恶劣,无法像现在这样清逸闲散。
他说“不想去”,意味着有选择的余地。又说不想去的理由是因为“不能这么安逸”,意味着他目前的生活状态是相当安逸舒适的。如果是亡国前后期的作品,是否去汴京,是他可以选择的吗?他当前的生活状态,能用“安逸”来描述吗?显然不能。所以这不是亡国前后的作品。
将这首诗和后主的生平相联系,可以作以下猜测:所谓异国,并非指某个国家,而是指自己灭亡的唐朝。所谓惊涛,并非是说渡江的情景,而是自己现状。所谓钟山,并非是说某座山,而是说隐居的生活。而在后主心目中,隐居不代表清苦,而代表清逸。
华堂选形胜,地直巽之隅。主人心洁齐,公闲此燕居。
西来故乡客,东过朝大夫。时逢志所惬,下榻同欢娱。
琴棋间壶觞,赋咏杂歌呼。民间既羲皇,席上宜华胥。
每思就一醉,幸无官守拘。奈何三千里,风埃与泥涂。
陇首烟云接海坛,日边金马玉为鞍。屹然琼岛开奇甸,常作擎天八柱看。
出郭西南境,嵚崎别辟奇。篮舆呼仆舁,茶榼付童持。
正值秋晴日,欣逢气爽时。山形牛角抱,石磴犬牙危。
圣迹千年著,灵区十笏宜。焚香先礼佛,披草共寻碑。
风定归云懒,坑纡出水迟。老榕蟠峭壁,修竹荫通逵。
海雾浮沉幻,岚光晓暮移。泉清堪煮茗,地胜合题诗。
花底琴横榻,栏前酒满卮。鸟声听上下,树影落参差。
曲径樵歌答,长林牧笛吹。人乘斜照返,马趁晚凉驰。
谷口三叉路,桥头六尺篱。翠笼僧寺柏,青飐酒家旗。
雉堞行行近,苍烟户户炊。襟怀无限好,更约后游期。
并有登临兴,相提度远岑。断桥带雨峻,古洞埋云深。
九日还如旧,二毛忽巳侵。醉□归日暮,山下动寒砧。
鶗鴂一声春已归,蝶蜂无计恋花时。笔头挽得春光住,却是先生芍药诗。
刘桢高适尽词宗,共道新篇锦绣胸。篆刻悔传童子作,只夸香屑继韩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