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其次,作者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很强的质感。再次,用“翻墨”写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点飞溅的情态,以动词前移的句式使比喻运用得灵活生动却不露痕迹。而“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两句又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生动。他那时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划到望湖楼下,忽见远处天上涌起来一片黑云,就像泼翻了一盆墨汁,半边天空霎时昏暗。这片黑云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来,一眨眼间,便泼下一场倾盆大雨。只见湖面上溅起无数水花,那雨点足有黄豆大小,纷纷打到船上来,就像天老爷把千万颗珍珠一齐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声响。船上有人吓慌了,嚷着要靠岸。可是诗人朝远处一看,却知道这不过是一场过眼云雨,转眼就收场了。远处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全无半点雨意。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这片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
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几个要点,把一场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的骤雨,写得非常鲜明,富于情趣,颇见功夫。诗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说明是骤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骤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风”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实描写,却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应,烘托得好。
最后用“水如天”写一场骤雨的结束,又有悠然不尽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云”映衬,用“水如天”和“卷地风”对照,用“乱入船“与“未遮山”比较,都显出作者构思时的用心。这二十八个字,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着痕迹罢了。
竟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
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
寒螀啼断槿园空,万树凋伤八月中。只有南山苍桂在,一株花发向秋风。
沅兰澧芷赋南游。路悠悠。不胜愁。赖有故人、情重代绸缪。
家室艰难无限事,嗤仲路,只轻裘。
飘然书卷客荆州。尽可留。更无忧。十幅蒲帆、遍访洞庭秋。
他日归来同话旧,歌郢曲,答齐讴。
天门直北八公西,杏栱梅梁脱蔽亏。金叶卷空飞鸟影,冰纨浮入茂林姿。
裁云丽服卷娥踏,熨齿纹线楚客辞。十二玉帘浑轴水,瘦龙捎月叫参差。
朵中飞下玉霄神,仙韵娇姝一粉真。冰晓浴乾银浦水,雪篱愁损草堂人。
名姬骏马空词笔,废苑荒台老战尘。冻野苍茫天四惨,两行啼雁独伤春。
涧水奔山啮石根,逆流百折趋铁门。铁门山上垒培在,居民曰是陈公屯。
瓦砾崩翻烧黔黑,荒冢草白天黄昏。犹传壬午世反侧,函谷关溃无完邑。
我公陟巘辟巉石,率民坚守勿降贼。贼移檄文谓公语:弹丸区区何自苦?
公挥炮石击贼军,双眦俱裂詈狗鼠。黄巾万众并牛力,飞镞满眼天地黑。
累卵难支巢树倾,苍颠黄口遭刲磔。更张空弮无所惧,齿龈血颈僵不仆。
同时哲嗣亦罹殃,遗民负土营双墓。吁嗟乎!天柱地维昔崩摧,金城铁瓮空崔嵬。
北门锁钥堕燕蓟,上东门亦军延开。迎降倒戈满眼是,公独守死何雄哉!
春来杜宇犹啼血,瓦棺不朽常山舌。落落青松三尺堆,常照嵩峰万古月。
湛湛秋露滋,开此檐下葵。清馥随轻风,丹心耀朝辉。
惜哉未能久,久已成空枝。芃芃园中草,春秋长萋萋。
没我阶前兰,欺我石上芝。寒霜一朝下,亦复相披离。
岂如南山松,夭矫挺奇姿。春风与秋霜,荣瘁两不知。
西山拿得落檐前,飞翠侵帘夕更妍。心远地偏如靖节,江湖处处是斜川。
左右邹枚幕里宾,樗材也许奉清尘。棋敲暖玉甘饶子,诗效寒郊肯让人。
兔魄乍亏三日照,桃花依旧十分春。选楼开处多闲暇,倩问朝天酒几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