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开头“欲别”二字,紧扣题中“别离”,同时也为以下人物的言行点明背景。“牵郎衣”的主语自然是诗中的女主人公,她之所以要“牵郎衣”,主要是为了使“欲别”将行的丈夫能暂停片刻,听一听她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另外,从这急切、娇憨的动作中,也流露出女主人公对丈夫的依恋亲密之情。
女主人公一边牵着郎衣,一边娇憨地问:“郎今到何处”?在一般情况下,千言万语都该在临行之前说过了,至少也不会等到“欲别”之际才问“到何处”,这似乎不合常规。但是,联系第四句来看,便可知道使她忐忑不安的并不是不知“到何处”的问题,而是担心他去 “临邛”,那才是她真正急于要说而又一直难于启齿的话。“郎今到何处”,问得多余,却又问得巧妙。
第三句宕开一笔,转到归期,按照常情,该是盼郎早归,然而她却偏说“不恨”。这个“不恨”,联系到第四句中诗人引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便可知她是怕男主人公去觅新欢。可见“不恨归来迟”,隐含着女子痛苦的真情,“不恨”,不是反语,也不是矫情,而是真情,是愿以两地相思的痛苦赢得彼此永远相爱的真情,她先如此真诚地让一步,献上一颗深情诚挚的心,最后再道出那难以启齿的希望和请求 “莫向临邛去”。其用心之良苦,可谓“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苏轼《读孟东野诗》)。
诗的前三句拐弯抹角,都是为了引出第四句,第四句才是“谜底”,才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抓住它才能真正地领会前三句,咀嚼出全诗的情韵。
诗人用这种回环婉曲、欲进先退、摇曳生情的笔触,熟练而又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在希求美满爱情生活的同时又隐含着忧虑不安的心理,并从这个矛盾之中显示了她的坚贞诚挚、隐忍克制的品格。全诗言简意丰,隽永深厚,耐人寻味。
昔闻马文渊,居后欲轩前欲轾。又闻栾将军,贱贫辱身贵快意。
此语非长者,亦复非游戏。劲翮扶摇九万里,岂识青冥更垂翅。
鸢肩火色多少年,一老行吟独憔悴。惟应中山酿,供我千日醉。
駃騠为胾驼作羹,有酒如渑那复记。千秋亭上相叫呼,不知何与痴人事。
丈夫不得手执丈二殳,身领渔阳万突骑。亲射蛮毡缚鬼章,谁识邓先好奇计。
此酒须满百斛船,使我反覆没饮如渴骥。子路百榼尧千钟,黄土谁能别愚智。
诸君不釂阁当闭,举觯径须烦杜蒉。
扶桑之境沧溟通,六龙整驾朝王宫。大明皇道自兹始,天开旸谷嵎夷东。
方春万物尽妍美,发生亹亹来无穷。谁与敛之就一室,欲与造化争成功。
空虚庭除纳草莽,窈窕户牗基鸿濛。金沙伏火夜气碧,紫雾升鼎朝光红。
乾坤阖辟在方寸,收拾生意归壶中。从容得之乃吾友,秘旨定传河上翁。
拄杖敲门慎勿厌,与子一笑论参同。
出门爱山翠,时对春风坐。多年老鹤声,忽向空中堕。
表圣当年爱此山,倚楼终日看飞湍。后人空饮贻溪水,不学先生便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