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

唐代·佚名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稀 一作: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送别的道路上云雾蒙蒙,驿亭旁的枝叶稀疏寥落。

感叹人与那归雁不同,无法一起作伴同行而归。

注释

题下原注: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

离亭:驿亭。古时人们常在这个地方举行告别宴会,古人往往于此送别。

归:一作“飞”。

稀:形容树叶稀疏寥落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兄长时的场景描写,表达出真挚的同胞亲情。前两句写别时的场景,借景寓情,以离别的路上见到的云喻兄长四海飘泊,又以离亭边的树枝象征着兄长即要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后两句抒情,移情于景,诗人感叹人不如雁,雁尚能相亲相近,同往同归,不分不离,而人生老是离别,叫人感伤嗟叹,表现心境的不平静和离别亲人的失落感。这首诗语言自然朴素,情感含而不露,深沉真挚,耐人品味。

  关于这首诗,所传甚少,独在《全唐诗》方见之,对作者的介绍是“如意中女子”,其真名实姓、生卒年月、何地之人等皆无从考证,唯能全凭《全唐诗》注解了。《全唐诗》写道:“女子南海人”,“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由此大致能推断,诗人是南海人,此诗出自唐武则天时代。

  此诗第一层:“别路”、“离亭”,相当于驿站,是古代送别、饯行的处所。点明地点,暗含事件,感情由此铺开。“云初起”,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天开。但一切景语亦为情语,一语双关,亦指心中“愁云初起”。“叶正稀”,结合下句中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的“雁”来推断,应该是在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秋风紧,黄叶飘零,“离亭”前的落叶,为秋风扫荡,渐次稀疏,着实苍凉,着实沉重。

  第二层:古人送别有折柳相送,寓“留”于“柳”的习俗。此处的叶,可能就是柳叶。前面不断有人送别,使得柳条折尽,渐渐稀少,真是一条柳枝一片心。而现在,尽管柳条稀少,但她还是要再折一枝赠与兄长,此中惆怅叫人难以消受。至此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诗人静静地站立,眼望兄长渐去渐远,马蹄声终于被重叠的山峦阻隔。心中更是生出对于人生、对于命运的自怜叹惋。“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雁的迁徙,总是结队成行,同出同归。可是人迫于环境所限、条件所囿,而不能与兄随行,而兄去妹留,各自孤单,再也不能心心相印了,诚为可叹。并且,这一“归”字可以做两种分析,一者:妹在家,兄启程外出。那么,这里的“归”便是“同出同归”的意义了,诗人大部分的思想放在了兄长身上,是对他一路风尘、外行凶吉的牵挂;一者:两人皆在外,或是寄人篱下,或是流落他乡。此时兄长启程,回返故里,而独留妹一人不与同归,此间便更生出对故土、亲人的思念,对身如浮萍、命如蝉翼的慨叹。

  全诗寥寥数语,连题目仅二十二字。用字之俭约,另人折服。题目“送兄”,点明主旨,定下全诗的基调,是送别兄长。至于上面推测的种种情况,全无交代,给人很大的想像空间。而与此相比,后来大诗人李白的《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送族弟单父主薄凝摄宋城主薄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留饮赠之》等很多这样的诗标题就大为失色了。此诗前两句表明了地点和大致的时间,大肆渲染了送别的场景。心中的惆怅、离别的情怀跃然纸上,如江如河,翻涌不息,却仅用了十个字;后两句也是十个字,突出了“雁”、“一行”、“归”,使得感情再次升华到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上,由送行也到了对人生的慨叹,对身世的质问,情长纸短,惜墨如金。

  南朝江淹在《别赋》中说过,“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从古至今,离别诗一直都在诗篇中占到了相当大的比重,在表现手法上也是各具风格、各至一家。对这一首也作一简要的分析。“别路”、“离亭”形成对举,一咏三叹。在克俭如金的字数中,这算是泼墨如云、大肆渲染了。为的是以景衬情,为下两句做好铺垫。而且诗人善于选取特景:“别路”、“离亭”、“云”、“叶”等等,暗藏离愁别绪之情。

  紧接着,笔锋陡转,采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将镜头对准天上的“雁”。当然,这里也许是虚写。由“雁”的特性联想到人,将二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对照,由此生发哀情,并且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也为读者将全诗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画面,印入读者的脑海中。其意境深远,空间开阔,且满目皆萧然,满腔皆哀伤,满腹皆愁绪,实在不能不说是诗人的高妙之处。且诗人时龄七岁,且为女子。在古代轻视女子,满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能如此善用这样的艺术技巧,实在让人费解,惊异。

  再回到全诗,通篇都是情深意切,而字字珠玑,语言简朴、明白如话,意境高妙。这样的诗篇,在中国古诗词中实在不可多得。难怪有人称她为“神童”、“奇女子”,于情于理,都是当之无愧。

  猜你喜欢
未乾宫砚墨,犹暖御炉烟。
鸡唱空催晓,龙飞忽上天。
攀髯三月暮,洒泪五云边。
盛德无容报,尘埃万寿篇。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
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
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
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
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
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
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
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
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
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
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
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
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
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
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
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
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
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
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
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
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
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
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
青苍缘万仞,杳蔼望三川。
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
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
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
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
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
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
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
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
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
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
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
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
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
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
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
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
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夹衣初飏。渐梅须坠粉,桃腮堆绛。鸭头波、倒浸春云,风日美、一天纸鸢都放。

队队儿童,竞喧笑、绿杨门巷。正偷将残线,趁取新晴,恣情游赏。

将扶乍低旋漾。把溪烟搅碎,晴空扑响。漫掠他、青粉墙西,惹翠袂遥凭,红闺凝望。

急景难淹,又天半、夜灯初上。见火蛾旋绕,飞下雪梨十丈。

舟居翻爱步,三里傍江斜。
山雨犹藏树,溪风忽聚花。
穿云闲拣石,折柳坐书沙。
望望夭桃色,层城一片霞。

低舷倚襆,叹无多病发,西风吹老。去逐沙鸥来逐雁,何似关门眠好。

一叶轻烟,半瓠鸥月,江海浮都到。荃蓠零落,此情归向谁道。

只愿安稳漂流,长无险仄,默把金神祷。笑我短衣骑劣马,喜蹴悬崖霜草。

君不沉沦,我无颠扑,幸及回头早。箜篌弦促,石尤天半如扫。

休王其如各有时,开荣方遍又春归。东君忧在阳功乏,多少閒云天上飞。

人似当风烛。谁肯心回顾。目下恩情紧绊牵,岂觉於身苦。幸有修仙路。散散闲闲做。到处逍遥任自由,功满蓬瀛住。
红红白白两铜瓶,软饱相看眼倍明。
脔肉自能知鼎味,底寻酒海与花城。

石家歌妓俨成行,金谷温柔别有乡。既是绿珠吾所爱,季伦何惜剖身藏。

蓬门长日闭,俛仰自为欢。酹酒邀花饮,分鱼唤鹤餐。

閒看秋水淡,老觉世涂宽。不是无萧索,人间事更难。

老眼犹明,著书未了余生债。客来休怪,淡饭黄荠菜。

踏雪观梅,清兴依然在。南门外,夜来寻戴。扶醉驮驴背。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陂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居山四望阻,风云竟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别人心已怨,愁空日复斜。然香望韩寿,磨镜待秦嘉。

残丝愁绩烂,馀织恐缣赊。支机一片石,缓转独轮车。

下帘还忆月,挑灯更惜花。似天河上景,春时织女家。

人世逢春能几回,区区从使寸心灰。
故园花柳应依旧,万里归思独上来。

诸子兴不浅,老夫情复深。松风凉扫榻,竹露静张琴。

支许忘形契,宗雷入道心。回头岩际月,犹有未归禽。

天门两扇射晴晖,瞑色苍苍霭翠微。双镇中流排画出,孤帆一片载诗归。

横江已断千年锁,擘华常开万古扉。回望翠螺如拥髻,朗吟谁揽谪仙衣。

白下迢迢,金荃胜侣,停杯念远。相携处、更有吾家未归雁。

浮名自笑轻于絮,傍酒社、词场总倦。讶题残红藕,书来犹问,向时吟卷。

望断。江南岸。梦桃叶莺捎,柳丝鸦散。昔游系缆,潮痕云影频换。

镵诗忆扫僧墙粉,了翠壑、前盟未晚。便结个、小茅斋,斗尔一双斑管。

潭潭相府开日边,瑞光错落胜非烟。
珊鞭皂帽千骑联,袖中各有崧高篇。
惟公妙年少比肩,笔底词藻争春妍。
千佛经上名高悬,层霄未许孤鸿鶱。
牛刀稍奏惊九天,召对紫殿席为前。
舌本治道如涌泉,重瞳屡瞩眷予偏。
駸駸台省难淹延,径跻政府持论坚。
彼奸不容外蕃宣,寺人炎炎国柄专。
力尝抗之甘下迁,吾道不行乃命邅。
岂能俯首学阿谝,青云斜飞二十年。
皇家累圣宝籙传,太平推在商周先。
金人穹帐邻幽燕,觇我弛备纷振鞭。
长驱近甸罗戈鋋,赤子枕藉吁可怜。
肉食者鄙议拘挛,金帛宝玩平山巅。
併割三镇充垂涎,县官聪明新位乾。
搜举真相穷八埏,公镇北门惠化沿。
左右国人皆曰贤,赐环归来胡不遄。
父老泣把衣裙牵,白麻疏诏光台躔。
挈提宇宙归陶甄,西北两路尚控弦。
虽有盟好数弃捐,民贫到骨瘼未痊。
宿弊如毛费除蠲,仁祖良规人所便。
熙丰法误今判然,斡旋鸿钧须至权。
规规小手徒自缠,昔欲裕民反招愆。
兹其时矣盍勉旃,无使治行专颍川。
上天有意扶危颠,俾公之寿自绵绵,
不须辟谷学神仙。
独步溪村午,时时一二家。
绿波浮锦鸭,翠草点黄花。
钓石临溪古,连山绕径斜。
幽人吟未极,西日散平沙。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