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枝

软碧摇烟似送人,
映花时把翠娥颦。
青青自是风流主,
慢□[1]金丝待洛神。
  和凝(898-955年),五代时文学家、法医学家。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幼时颖敏好学,十七岁举明经,梁贞明二年(916)十九岁登进士第。好文学,长于短歌艳曲。梁贞明二年(916)进士。后唐时官至中书舍人,工部侍郎。后晋天福五年 (940)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后汉,封鲁国公。后周时,赠侍中。尝取古今史传所讼断狱、辨雪冤枉等事,著为《疑狱集》两卷(951年)。子和(山蒙)又增订两卷,合成四卷。
  猜你喜欢

明月平时敢自因,特高兰玉信吾人。便从缑岭如无愧,更许毗耶约问津。

每见似醺缑日酒,不言常备四时春。妙云岂独南游契,又喜钟山近得邻。

昔见相公登瀛洲,今见公子为校雠。
鲲鹏变化三十载,我生安得不白头。
君前拜恩父前庆,暂向南都乘顺流。
南都留守颇为喜,将吏入贺靴声遒。
酒舁银瓮羊脔炙,上下和煦移凉秋。
归来却上柳堤路,西风健马控花虬。
公持使台柄,行矣过乡关。
自昔捐繻处,于今拥节还。
素推仁义本,将底输赋閒。
惠足跻民富,威先变吏顽。
高谈能佐治,大笔出诛奸。
所禀具纯德,未尝柔正颜。
最为时论重,自结主知难。
忠节久方见,诏音行复颁。
匪朝登相阁,均福浸人寰。
列郡方驰恋,征舻已莫攀。
风霜十月始,铙鼓一川间。
骤夺孤生庇,瞻言感涕潸。

吾年七十四,始见两孙枝。阳德初回候,蟾光欲满时。

传家惟简册,愿汝似兰芝。何日解言语,能吟公此诗。

当时只道鹤林仙,解遣秋光发杜鹃。谁信诗能回造化,直教霜蘖放春妍。

公岂不聪明,嗜好乃如此。
若非以私饵,是物安至止。
彼致者何人,定非端洁士。
草木固为尘,丑名终未已。

学书学剑。懊恨古人吾不见。株守残编。落魄诸生十二年。

狂来自笑。摸索曹刘谁信道。唱尽阳春。勾引今宵雪满门。

閒客何庸早起忙,高眠懒复问云祥。
宦情不作葭灰动,吟笔宁争绣线长。
逆旅四年逢此节,徒行六间日吾乡。
冲风踏雪须归去,荠菜肥甜白酒香。

丈人好别业,渺然在东溪。人号东园公,绮里偕游嬉。

溪梁架飞虹,亭榭还茅茨。偃坐思贤堂,鱼鸟观鹿麋。

何以爱东园,东园多朝曦。东园好炙背,东园物先熙。

鸡鸣瑞色动,惊起金乌飞。金乌既已飞,照见扶桑枝。

左攀扶桑枝,折之为牛箠。朝牧东园野,夜赋饭牛诗。

以此谢荣慕,岂知尧舜时。我屋异于是,无南北东西。

洞达开八窗,八风感我帷。搴帷看时景,乌兔閒追随。

坎止我居静,虚心动应离。动静随寂感,无为无无为。

丈人闻我言,信乎能不疑。若询过庭际,谧也能言之。

锦瑟韶光已半过,而今应自悔蹉跎。等身著作惟书在,逝水年华与墨磨。

酒可浇愁须默饮,诗非吊古亦悲歌。名山别有千秋业,莫对孤灯唤奈何。

香篆锁重云。梦也还真。年年芳草认罗裙。只有玉梅花万点,月逗春痕。

寂寞软红尘。玉碎珠分。雪肤花貌可怜人。隔个绿波招不得,黯尽吟魂。

结交赖有紫髯翁,鹤骨崭崭烂修目。五言长城屹千丈,万卷书楼聊一读。

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见《北梦琐言》)

吏散黄堂静,惟闻爆竹声。一宵寅卯岁,两地别离情。

懒怕官常责,贫添梦寐清。壮吟悲往事,知己费推?。

天水浮金印,云山作画图。禅钟惊鹤梦,云影落昙芜。

山烟作雾朝濛濛,模糊烟外疑远峰。风开日出始破笑,一峰背俯兼头童。

何年南极下霄汉,无事僵立空山中。诸峰儿孙并胪列,形体虽具难相同。

平生侪辈恐无几,匡庐五老齐高风。世人少壮几时好,等闲倏作鸡皮翁。

何如此峰既老常不老,前古后今无始终。浮丘容成每来往,俯视尘世扰扰同鸡虫。

青州布衫重七斤,由来错认定盘星。
那知富士山孤峻,到顶须行三日程。
贔屭窗前石,参差类虎螭。
秋晴藓可剥,岁晏竹相宜。
要自山川出,那知陵谷移。
摩挲群玉瘦,风助马王悲。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七朝文物旧江山。水如天。莫凭阑。千古斜阳,无处问长安。更隔秦淮闻旧曲,秋已半,夜将阑。

争教潘鬓不生斑?敛芳颜。抹幺弦。须记琵琶,子细说因缘。待得鸾胶肠已断,重别日,是何年?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