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昭代千龄运,斯文一柱功。初当延祐日,晚识广陵公。
朝士因推毂,先生猥击蒙。暌乖遗廿载,寤寐接孤风。
太史山川彦,仙儒馆阁崇。置身清切上,用志杳冥中。
句法黄初过,才名冀北空。朔南驰使节,江汉借归篷。
酒问馀杭姥,泉寻六一翁。境非秋水观,寺即紫微宫。
侍坐要王远,移家近葛洪。于焉承咳唾,足以振罢癃。
卓尔身为贵,胡然老见攻。战肥终道胜,德重岂途穷。
玉趾閒迂步,麻衣病鞠躬。茶烟窗冉惹,墨沼树玲珑。
饥甚无瑶草,招来有桂丛。输心何落落,把袂辄匆匆。
易进乘轩鹤,难追戏海鸿。明朝去吴会,长笑为谁雄。
凉烟如水漾空明。香篆细萦青。闲愁并入丝弦里,满疏林、散作秋声。
飞下半天哀怨,胜他瑟鼓湘灵。
夜深弹彻楚魂醒。空外有馀音。七条弦到无声处,数峰青、□水泠泠。
一曲潇湘落雁,西风吹冷阴云。
峭风吹敛斜阳色,疏林黯收残照。幂䍥生寒,低迷做暝,一径烟笼翠筱。
归鸦恁早。看润花魂,露香兰笑。也似春来,绿章凭向上清告。
江湖秋水正阔,有溟蒙远影,鸿雁初到。酿作秋霖,催将落木,满目氛昏难扫。
黄华瘦了。镇慵卷疏帘,翠楼人悄。付与莎边,暗蛩吟到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