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杨子河南俊,诗书夙所务。蚤膺大廷选,从事玉堂署。
步履循周行,居心在忠素。抽毫立螭陛,鞠躬谨常度。
济济近侍班,娟娟水玉柱。一朝起高擢,万里南闽路。
大藩开海隅,卓卓挺疏附。寒操凛清严,春阳播温煦。
八郡五十邑,讴歌出黎庶。丈夫千载志,功业及时树。
肯堕尘俗流,甘同草木腐。念子予故交,仳别岁已屡。
耳熟道路言,良慰心所慕。玄冬十一月,风凄气寒冱。
朅来一晤对,告归复何遽。因诗寄深衷,勉植后来誉。
天书远播及馀春,云际光垂色倍新。海角犹留忠作伴,师中漫许道为邻。
轻裘缓带依羊祜,歌雅投壶忆祭遵。所恃声名收万国,敢云文物自孤臣。
周郎伯仲美且温,乃是南渡丞相之玄孙。三朝书诏烂盈箧,旧物历世能俱存。
伯也从容端好文,仲也英气干青云。芝兰晏岁在空谷,风露早已扬清芬。
吁嗟昔人邈千载,平园草木春先改。衮绣坊前旧宅空,恩褒寺里遗祠在。
极知令德世所钟,矫如双凤骞云中。为君挥翰写竹石,况有风节能相同。
嗟哉双凤世所奇,路远昆崙谁致之。何如栖琅玕食竹实,乘清风翔八极。
烂文章兮耀云日,毋使山中之人空叹息。
旧日婆留井未堙,石栏苔藓上龙鳞。而今率土皆臣妾,莫愿皇天产异人。
乘黑辞店门,落月犹在屋。冒寒度冰河,夹岸起群鹜。
微霜洒冻面,侧望半枯渎。菱藕萧条空,渚洲窈窕复。
双输曳麦垄,历块何碌碌。下有豚耳蔬,时误拂马腹。
是皆瘒瘃妇,拮据备冬蓄。民生职在勤,物理报亦速。
高城忽在迩,灰壒眯两目。解鞍息前林,草率具汤沐。
凝云沈断堞,孤塔耸平陆。古道一徘徊,残碑半堪读。
一种铸人心,殷勤忘耄耋。微言证未莹,乃作两乡别。
秋花伴还辕,红叶缀山嵲。去来无心云,即境亦可悦。
小子澹尘缘,游怀半生结。力耕待儿长,访道识英杰。
追随白岳巅,茹芝玩松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