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从题材上看,这首诗属于边塞诗。
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了。一、二句形容在“一走马”“一扬鞭”的瞬息之间,“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风驰电掣般地一闪而过,以夸张的语言渲染了十万火急的紧张气氛,给人以极其鲜明而飞动的形象感受。这是两个倒装句,按一般的写法是:一走马十里,一扬鞭五里。但是这样写,一个五言的句子上三下二,不符合诗歌语言的正常节奏,读起来拗口。像这样“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不仅上口,也因为将“十里”“五里”提前,加以强调,而突出了马的速度之快。
中间两句,点明了骑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一个“围”字,可见形势的严重。一个“至”字,则交代了军使经过“走马”“扬鞭”的飞驰疾驱,终于将军书及时送到。最后两句,补充交代了气候对烽火报警的影响。
按理,应当先见烽火,后到军书。然而如今在接到军书之后,举目西望,却只见漫天飞雪,一片迷茫,望断关山,不见烽烟。是因雪大点不着烽火呢,还是点着了也望不见,反正是烽火联系中断了。这就更突出了飞马传书的刻不容缓。写到这里,全诗便戛然而止了,结得干脆利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尽管写形势危急,气氛紧张,而诗中表现的情绪却是热烈、镇定和充满自信的。
这首诗,取材的角度很有特色。它反映的是边塞战争,但并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截取军使送书这一片断,通过描绘出一幅迷茫、壮阔的关山飞雪远戍图,侧面渲染边关的紧急状况与紧张气氛,展现出诗篇“意余象外”的深邃与凝重。这种写法,节奏短促,一气呵成,篇幅集中而内蕴丰富,在艺术构思上也显得不落俗套。
窗开深井泉,窈窕千丈碧。何幸且渊澄,无劳遽心恻。
噫嗟五大洲,立教几教皇?惟佛能大仁,首先唱天堂。
以我悲悯心,置人安乐乡。古分十等人,贵贱如画疆。
惟佛具大勇,自弃铜轮王。众生例平等,一律无低昂。
罪畏末日审,报冀后世偿。佛说有弥勒,福德莫可当。
将来僧祇劫,普渡胥安康。此皆大德慧,倾海谁能量。
古学水火风,今学声气光。辩才总无碍,博综无不详。
独惜说慈悲,未免过主张。臂称穷鸽肉,身供饿虎粮。
左手割利刃,右手涂檀香。冤亲悉平等,善恶心皆忘。
愈慈愈忍辱,转令身羸尪。兽蹄交鸟迹,一听外物戕。
人间多虎豹,天上无凤凰。虎豹富筋力,故能恣彊梁。
凤凰太文彩,毛羽易摧伤。惟强乃秉权,强权如金刚。
吁嗟古名国,兴废殊无常。罗马善法律,希腊工文章。
开化首埃及,今亦归沦亡。念我亚细亚,大国居中央。
尧舜四千年,圣贤代相望。大哉孔子道,上继皇哉唐。
血气悉尊亲,声名被八荒。到今四夷侵,尽撤诸边防。
天若祚中国,黄帝垂衣裳。浮海率三军,载书使四方。
王灭镇象主,鬼族驯狼㬻。归化献赤土,颂德歌白狼。
共尊天可汗,化外胥来航。远及牛贺洲,鞭之如群羊。
海无烈风作,地降甘露祥。人人仰震旦,谁侮黄种黄?
弱供万国役,治则天下强。明王久不作,四顾心茫芳。
候馆驻征骑,西风独夜清。开门闻叶落,倚杖看潮生。
有礼齐蛮俗,无歌学楚声。凄凉苏季子,行处足高名。
长江千万里,奔浪薄高云。龙现谁能睹?猿啼不可闻。
迂回因地势,昭晰应天文。剑气秋如洗,珠光夜欲焚。
连峰俄笋迸,断岸复瓜分。句曲临东极,岩头有隐君。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朱门好景多,况复九秋中。积雨凉生簟,凝霜夜著桐。
槐阴堆败叶,菊蕊被幽丛。闲对篮舆客,翛然此兴同。
看画晴窗里,萧然净俗心。鸟声春寂寂,岚气昼阴阴。
门俯沧洲迥,船移别浦深。令人想风致,飞梦到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