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专写词人人生与思想发生变化时的心态词,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全词通过描写秋夜秋风秋月秋冷秋思来渲染词人的秋“愁”,这是继柳永之后,作心态婉约词的成功尝试。
上片,写秋夜秋风的冷势与词人不眠的心态。开头一句,气势磅礴。“昨夜”点时间,“秋风”点时令,“万里”点风势。第二、三句写深秋夜风冷煞人:白色的月光进到室内,冷光加冷色,“冷透人衣袂”。“冷透”二字,极其传神地将人的冷感带上了穿透力。由于秋夜秋风秋月秋冷,引发最后两句描写其后果:词人就是被大被裹住,还是“愁不寐”。那“愁”不是因为太冷,而是有难言之隐;词人“那堪玉漏长如岁”。“那堪”不是因为“玉漏”滴得太慢,而是有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愁不寐”、“玉漏长如岁”,道出了词人难盼天明的煎熬心态,可谓人木三分。这一过渡句没有立刻给予回答,只好留待下片分解。
下片,从相思的角度来烘托词人不热衷于回朝效命的心态。第一句就开门见山地道出:我这个旅居外地的游子,还没有回朝廷的打算。“功名真已矣,归计亦悠哉。”(苏轼《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第二、三句从相思的角度来回答为何“愁不寐”,“那堪玉漏长如岁”。梦停止了,人清醒过来了,痛苦啊,“魂销”魄散,肝肠寸裂,似有“夫人,魂以守形,魂散则形毖。今别而散,明恨深也”(江淹《别赋》)的愁恨。再看看“枕”上,满是“相思泪”:问我能有几多愁,恰似一眶泪水向枕流。
最后两句,写“愁”上加“愁”,秋夜秋风秋月秋思愁煞人。“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此句尤为抒写了羁旅思妻的感伤情怀,为相思而憔悴消瘦。“新书报我添憔悴”,妻子近日来信,说她因思“我”而一天比一天憔悴!说月能“冷透人衣袂”,说“玉漏长如岁”,是无理的,但却合情。另有龙注引简文帝诗,仅出“衣带宽”意,没有联系两句词的上下文意笺释。按此处词意当从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中脱化而出,况且,“衣带渐宽”、“憔悴”等字面也有关连。
此词《总案》与《编年录》失载,朱本、龙本未编年。苏轼凡秋中为客者七,惟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乙丑)由常州赴登州,九月经楚州遇大风一次,最与此词相符。《与杨康公三首》其三写于赴登州途中,云:“两日大风,孤舟掀舞雪浪中,但阖户拥衾,瞑目块坐耳。杨次公惠酝一壶,少酌径醉。醉中与公作得《醉道士石诗》,托楚守寄去,一笑。某有三儿,其次者十六岁矣,颇知作诗,今日忽吟《淮口遇风》一篇,粗可观,戏为和之,并以奉呈。”又,《书遗蔡允元》:“仆闲居六年,复出从士。白六月被命,今始至淮上,大风三日不得渡。”这与词中“秋风来万里”、“羁舍留连”甚合,故编元丰八年乙丑(公元1085年)九月,作于楚州。
长陵一声钟,百官?革厉。雷鸣集簪裳,空山醒龙蜕。
明月度攲峦,凹影落虚砌。炬光烁松枝,千鸟展平翅。
红绶老史官,閒语先朝事。屈指鼎湖年,仙人几回泪。
昔时送客每怀归,千里乡心日夜飞。回首三年几离别,只应今度不沾衣。
乱柳香风吹店,酒帘河外青。傍水陌、细语残鹃,春阴底、唤上旗亭。
中年哀丝怨竹,潜催换、鬓雪和梦惊。甚候烽、起灭江关,无人睇、故国尘暗生。
怅怅病辞茂陵。铜仙去后,劫灰怕问昆明。气挟幽并,旧人是、米嘉荣,江南落花风景,且诉与、十年情。
伤怀步兵。浇愁但愿醉,无泪倾。
履满思谦,居崇鉴替。于时念哉,诏尔苗裔。曰求彝训,曷以永世。
无或昏逾,祖考是继。
行李归期促,山川去路遥。疾风狂入夜,淫雨晦连朝。
帆逐孤飞鸟,江通逆上潮。凭将栖遁意,乡国寄渔樵。
山园五月海榴开,小会欣逢上客来。竹里诗题青玉管,花间酒汎紫霞杯。
庭皋远树留残雨,城堞轻阴阁晚雷。欲似当年河朔饮,翩翩词赋盛论才。
北岳云山望不穷,离心何处托飞鸿。金茎气色绯烟外,碣石旌旗落日中。
前席旧承宣室召,出关今值虏尘空。即看万国来包匦,不羡葡萄入汉宫。
少小性顽劣,不知父母恩。稍长事功名,温凊忘晨昏。
百骸俱强健,寒衣而饥餐。一朝试保赤,始觉劳心魂。
啼时候眠食,卧时察寒暄。一日三摩挲,身去心终存。
忆昔孩提日,辛苦亲不言。我今幸生子,亲又喜抱孙。
遑论门户托,且冀宗祧蕃。得孙甚得子,重复劳双亲。
双亲今白发,甘旨无兼珍。仰事堂上亲,俯育怀中人。
一身转中立,俯仰余悲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