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注释
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
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
庄王:即楚庄王。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
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
情:说真话。
厄:困难。矜:怜悯
反:同“返”,返回。
曷:为什么。
区区:很小。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读解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法”。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猜你喜欢
入伏节气变,翛然如九秋。
墙上有短树,庭下风飕飕。
风来吹我衣,虻蚋各已收。
移床就堂下,仰见月成钩。
但与支体快,不作腑脏谋。
半夜起寒热,展转脱水鰌。药剂失先後,欲速反见留,
不免召杨子,把臂揣厥由。
笑我冷治冷,徒尔苦舌喉。
授我桂与姜,乃始与病投。
逾旬不出户,映牖披重裘。
遥闻南山下,不与他土侔。
山寒雪不解,清气昼夜浮。
余冷入市城,烦热遭濯漱。
况乃郡斋静,满地贮清流。
露湿荷叶净,月上松柏幽。
墙头白杨树,秋声无时休。
夜蜩感寒气,上树鸣啾啾。
野鹤弄池水,落拍翅羽修。
此处虽可爱,慎勿恣意游。
凡人爱凉冷,凉冷乃热雠。
试扫北窗下,静卧却所忧。
屏扇去冰雪,虚室风自油。
岁热强自厚,良药彼有不。
去时荷出小如钱,归见荷枯意惘然。
秋后渐稀霜后少,白头黄叶两相怜。
宫缬悭裁翡翠轻。文犀松串水晶明。颭风新样称娉婷。带笑缓摇春笋细,障羞斜映远山横。玉肌无汗暗香清。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
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
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
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失脚尘土窄,谒归旬朔暂。
迂径款名山,攀险得幽习。
平川开霭杳,长江远疏散。
驱车松柏阴,关户见日淡。
楼居规制古,殿壁丹青暗。
仙翁李八百,曾举陟霄汉。
遗迹古未陈,见我若笑粲。
灵液喷幽嵒,枯楠茁新干。
黄冠肃延劳,绿茗劝浇灌。
饥肠殷雷蛰,尘虑忽冰泮。
碑阅唐隶遒,诗为处士欢。
三生学精苦,一日升汗漫。
我岂无宿营缘,心犹悯世难。
思见甲兵洗,永自氈毳悍。
王度式金玉,民劳拔涂炭。
倏然一儒腐,不自省疏缓。
强令事驰驱,终觉窘羁绊。
何当脱屣去,吒迹烟霞伴。
宫洞吟步虚,丹经严静观。
太初以为邻,巧历那可算。
松风天未来,为我发永欢。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暖烟漾春林色紫,腻雨摧红出花蕊。蝶飞撩乱燕飞轻,嘤鸣相应俱有情。

有人抱瑟上高阔,坐对妆台弹别鹤。曲终顾影还徘徊,东风自吹罗帐开。

嗟哉何物名与利,奔走海内无穷已。纷纷之中谁独超,嘉鱼两卿伯仲李。

仲卿见道何太先,三十不复举进士。徒行万里访白沙,欲挽南溟供洗耳。

伯卿少贬来京师,三年大理何曾理。支颐终日望西山,眼近薄书如著眯。

有时开口恣雌黄,上到周公下朱子。瑰词异论骇傍人,造谤兴讹殊未止。

我生与世百无合,门报君来僮仆喜。小斋款语每终日,仪部君谦昔参此。

君谦去矣君尚留,君今复去吾何以。家居苦贫仍岁恶,往往人家半扉水。

午烟未起朝爨清,且趁官家五升米。谓予不尔弟书来,黄公山下台成矣。

从来一士系兴衰,胡为閒此两兄弟。未论救败与扶颠,激懦廉顽功不细。

送君极目洞庭波,木落潇湘风暮起。

高柳阴阴影入池,落花飞絮荡游丝。轻风送酒催双桨,活火煎茶试一旗。

郤縠诗书传有种,习家亭馆醉无期。独怜漆室何为者,北望长吟有所思。

千二年来治乱机,只从理欲辨安危。若将此鉴为心鉴,三五如何不并归。

诣华情空切,相过意已深。那知百年里,又此一沾襟。

儿女方粗了,存亡忽见寻。吾生何日定,对酒若为心。

桂树兮团栾,篱菊兮可采。
石磊磊兮沿荔,雁嗷嗷兮离叆。
人心悽兮易凉,时令迁兮谁縡。
揽古昔兮自怅,视彭殇兮何待。
吁嗟秋兮,不以悲而能轻,
不以愁而为怠。若得意兮骚者,
酒淋骚兮如海。

赌酒搏拳夜甚哗,故人屈指半天涯。梅花冷笑东风里,守岁开筵有几家。

太平有象乐时雍,刁斗声间罢夜烽。
从此宫中无事日,《南风》惟奏五弦桐。

荒荒野日低,漠漠江云冷。乔林延暮光,澄波浴秋影。

高人千载怀,乾坤一渔艇。

依歌时转韵,按曲动花钿。促调移轻柱,乱手度繁弦。

惟有高秋月,秦声未可怜。

墙头森森万竿竹,许借浓阴傍华屋。故宅荒凉扃复开,百年几见人歌哭。

春衾梦断闻晓鸦,湘帘不卷波纹斜。夜来风雨解人意,小红开遍林檎花。

遥忆篱边思不禁,闲时走访且高吟。雪霜枝好搜罗遍,隐逸花宜物色深。

或自支筇甘谷觅,有时载酒石崖寻。餐英嚼蕊秋来乐,相对真堪惬素心。

武帐如星连钜鹿,重瞳谁敢相驰逐。刘郎深闭函谷关,坐听城南新鬼哭。

赤鳞半月天无光,阴陵匹马虚徬徨。百二山河笑谭取,殿前上寿称明良。

榆社归来故庐在,山川不改风光改。酒酣自作三侯章,儿童拍手声翻海。

君不见帐中悲歌愁美人,乐府千载传授新。英雄吐气天为窄,便肯变灭随飞尘。

高台古碑字盈尺,神呵鬼护蛟龙石。四顾铜雀叹凄凉,堕瓦无声土花碧。

远山横空暮烟起,行客徘徊殊不已。当年遗事尚可寻,断云飞度香城水。

饱霜紫芋细凝酥,旋拨寒灰出地炉。惭愧邻家新酒熟,客来酤得满葫芦。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