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及楚人平

  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其平乎己?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

  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鲁国以外的诸侯之间讲和,《春秋》都不记载;这次楚宋两国讲和,为什么破例记载呢?这是因为赞扬这次讲和,出于两国大夫的主动。为什么要赞扬两国大夫的主动?楚庄王围攻宋国,军队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只好回去了。于是派司马子反登上土堙,窥探宋国都城的情况。宋国的华元也登上土堙,出来会见子反。子反说:“你们的情况如何?”华元说:“疲惫不堪啊!”子反说:“疲惫到什么程度?”华元说:“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子反说:“呀,很厉害啦,疲惫!我听说,被围困的军队,总是让马儿衔着木棍,不让马儿吃饱,只牵出肥马给客人看,你怎么这样对我吐露真情?”华元说:“我听说:君子看见别人困难怜悯他们,小人看见别人危难就幸灾乐祸。我看你是位君子,所以据实相告。”司马子反说:“嗯,努力防守吧!我们也只有七天的军粮,吃完军粮还不能取胜,就会撤军了。”说罢,向华元拱手告别。
司马子反回去见楚庄王。庄王说:“敌情如何?”司马子反说:“疲惫不堪啊!交换孩子杀了吃,拆下尸骨烧火做饭。”庄王说:“呀,很厉害啦,疲惫!那么,我就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不行,我已告诉对方,我军也只有七天的口粮了。”庄王大怒:“我叫你去侦察敌情,你怎么倒向对方泄露军机?”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注释
外平不书:指鲁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攻破郑国,郑伯求降,庄王与他讲和的事。《春秋》中没有记载。外,鲁国之外的国家。平,讲和。书,记载。
大:赞扬。平乎己:主动讲和。
庄王:即楚庄王。
司马子反:楚国大夫,掌管军政。乘:登。堙:小土山。华元:宋国大夫。
易子:交换儿子。析骸:劈开尸骨。
柑马:给马嘴衔木棍。秣:喂。
情:说真话。
厄:困难。矜:怜悯
反:同“返”,返回。
曷:为什么。
区区:很小。
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读解

  本篇解释《春秋》“宋人及楚人平”一句。这六字,有褒有贬。褒扬华元和子反两位大夫以诚相待主动讲和,减轻了宋楚两国的战祸。贬的是两人超越君权自作主张,背着国君讲和。此例一开,君权就危险了。文章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残酷,通篇全用对话口气,重复之中又有变化,颇为传神。文章在于揭示所谓“春秋笔法”。
公羊高
  公羊高,旧题《春秋公羊传》的作者。战国时齐国人。相传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传于公羊平。《春秋公羊传》最初仅有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及齐人胡母生,才“著于竹帛”,流传于世。《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史事记载较简略。
  猜你喜欢
柳门柳门,芳草芊绵。日日日日,黯然黯然。
子牟恋阙归阙,王粲下楼相别。食实得地,子淹岁月。
今朝天子在上,合雪必雪。况绛之牧,文行炳洁。
释谓缘因,久昵清尘。王嘉迎安,远狎遗民。嫓彼二子,
厥或相似。论文不文,话道无滓。士有贵逼,势不可遏。
麟步规矩,凤翥昂枿。岘首仁踪项频跋,商云乳麝香可撮,
望尘□□连紫闼。吾皇必用整乾坤,莫忘江头白头达。
南望江南满山雪,此情惆怅将谁说。徒随群吏不曾闲,
顾与诸生为久别。闻君静坐转耽书,种树葺茅还旧居。
终日白云应自足,明年芳草又何如。人生有怀若不展,
出入公门犹未免。回舟朝夕待春风,先报华阳洞深浅。

割肉早归三伏日,传柑赐饮上元灯。那知一恸殊方去,独向高台此日登。

泪湿西风一眼缬,梦回残夜起衣棱。孤鸾别鹄知何处,泉路茫茫唤不应。

牛迹可使圜,羊角可使直。惟使刚者柔,造物不可得。

世方贵软熟,刚实不可为。为刚死道傍,已矣何所悲。

初度今年,遥集句东,丹壶洞天。记京国俊游,筑金台上,乡亭旧话,濯锦城边。

两地萍蓬,十年烟月,欲往从之如绊然。今何夕,又满堂花醉,重对华筵。

新杨窈窕春妍。正绿萼、梅花开最先。况凤侣潘杨,兆呈琼齿,龙媒秦晋,应在冰泉。

画里萧郎,瓮中毕叟,绛帐风流群桂仙。上云乐,倾壶箫管,白发重玄。

先皇遗恨鼎湖弓,世及家传总大公。谁误礼经争继统,妄拚尸谏效孤忠。

弟兄共托施生茑,男子偏迟吉梦熊。片纸病中哀痛诏,前星翘首又移宫。

伴我山城惯崄巇,长因马健感吾衰。三年粗了痴儿事,并日犹嗟灶妇炊。

会见千金粗龙种,可能一笑换蛾眉。还家劣有枯藤在,神驾尻轮得自欺。

自古维扬厥草夭,露红烟紫不胜娇。
郑风已久名溱洧,洛品犹堪压魏姚。
痛饮莫辞金凿落,清标偏爱玉逍遥。
楚狂小子嗟多病,坐对珍丛不自聊。
十二危楼百尺梯,飞飞丹凤五云齐。
天垂翠盖东皇近,地拂银河北斗低。
花靥秋空戎马顺,神灯夜烛海鸡啼。
仙童与报麻姑会,应说蓬莱水又西。
寂寂临湖屋,湖风为掩门。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好事长留客,虽贫亦置樽。
平生枯淡意,去此欲谁论。
一塔与云齐,寻僧路不迷。
小舟沙鸟外,疎磬夕阳西。
古树含云亚,春桥覆水低。
鹫峰飞不去,夜夜子规啼。

小雨洗清昼,幽花耀寒厅。云间返微照,风薄成细零。

蝉悽如欲收,虫咽无暂停。渠将趣寒事,我自感颓龄。

今君忧乐皆农务,信有雨来晴便晴。宁似倦游伤偪仄,不堪终日屡昏明。

归舟净绿不可唾,旧舍小滩浑欲平。元是江湖竿钓伴,可须钓叟自为名。

名士今谁数,风流王子猷。一时文水别,八月武林游。

虚馆绿阴晚,高原红树秋。何能忽相见,云远思悠悠。

王官身已达,所悦多纷华。
区区朝与市,轻暖事穷奢,
我公味沖澹,止乐山水嘉。
肩舆靡厌寻,谢兴无津涯。
杖藜适意游,野径穿迂斜。
回忆挂冠时,息此避喧哗。
骨相有神仙,得道成全家。
遗迹富览观,高步淩烟霞。
静中白日长,玉宇清风赊。
睹兹神圣迹,喟然兴叹嗟。

爱妾非徒貌,怜郎不在琴。如何才子意,亦若世人心。

犊鼻忘当日,凰音悔至今。始知秦氏女,真识使君深。

黄金凿,白玉椎。开开混沌窍,透出玄元机。

兵残剩得旧楼台,楼下池边半绿苔。几辈人如花骤落,今宵我与月偕来。

不堪怀旧刚闻笛,如此寻诗合举杯。昨日陇头书恰至,殷勤犹讯劫余灰。

平芜一望锁烟霞,林树荒凉落槿花。野店自怜幽意好,白云深处少人家。

陈仲文自号藏一,盖取坡诗中“万人如海一身藏”语。为度夷则商犯无射宫腔制此赠之。


蝶梦迷清晓,万里无家,岁晚貂裘敝。载取琴书,长安闲看桃李。烂绣锦、人海花场,任客燕、飘零谁计。春风里。香泥九陌,文梁孤垒。

微吟怕有诗声翳。镜慵看、但小楼独倚。金屋千娇,从他鸳暖秋被。蕙帐移、烟雨孤山,待对影、落梅清泚。终不似。江上翠微流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