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抒写报国之情和忧国之念的作品。诗的前六句追怀旧事,寄慨遥深;后两句既有送行之意,也有对金兵的突然退却难以置信,又欣喜若狂。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诗人最初听说金兵已迫近南京城,来势凶猛;不久又得闻金兵集结在瓜州渡,气焰益炽。
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挽狂澜于既倒,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能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诗人曾多次向朝廷提出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然而满朝公卿,尽皆畏敌如虎,嫉贤如仇,没人肯听取他的意见。诗人的上书,要么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要么如虎须捋毛,招致处罚。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句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孰是孰非,孰善孰恶,一目了然。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二句借景抒情,益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七兄”即将奔赴的扬州正是当时的兵燹之地。
在送别的时刻,诗人首先想到那惨痛的景象并形诸诗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后两句折回题意,渲染送别之情。 “岂知”,点明形势的变化出乎诗人的意料之外——当初,他何曾料及金兵会发生内讧,使一场更大的战祸得以弭息。“乱絮飞花”,则暗示随着金兵的撤离,淮水以南地区又恢复了和平景象。诗人笔下的花絮,不仅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具有人的意识、人的情感,欣然担负起送客的使命。它们追随在七兄乘坐的小舟前后蹁跹起舞,既表欢送之情,亦致挽留之意。此情此意,不能不使七兄深受感动。其实,多情的与其说是乱絮飞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眷眷然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从正面说破,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乱絮和飞花,于是,乱絮飞花便变得如此深情缱绻。这幅生意盎然的“送客图”,实际上只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外化后产生的某种幻象。如果说诗的五、六两句是触景生情的话,那么,这两句则是移情于景了。而无论触景生情,还是移情于景,究其效用,都有助于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不仅属对精切,造语工巧,而且情寓景中,意余言外。
公昔少年日,门第盛金张。长安文酒宴游,意气剧飞扬。
几载容台步屧,曾共太常仙蝶,管领好春光。何必曲江宴,方是绿衣郎。
爽鸠氏,司秋典,最周详。圣朝忠厚尤重,兹选异寻常。
每际秋高霜肃,坐对西曹官烛,费尽佛心肠。丹扆记名姓,清望满岩廊。
入春弥月雨霏微,惊蛰无雷雪又飞。抚节不愁花蕊晚,感时惟恐麦苗稀。
当歌对酒愁难遣,问舍求田志己违。只尺相望不相见,空吟偪侧思依依。
一轺空与越江滨,两见三城物候新。飞盖重逢星是使,镂花剩喜日为人。
尊前小语能惊逢,醉后清歌欲下尘。回忆白云楼上会,相看犹是梦中身。
咏雪
空外六花番,被大风洒落千山。穷冬节物偏宜晚,冻凝沼沚,寒侵帐幕,冷湿阑干。
【归塞北】貂裘客,嘉庆卷帘看。好景画图收不尽,好题诗句咏尤难,疑在玉壶间。
【好观音】富贵人家应须惯,红炉暖不畏严寒。开宴邀宾列翠鬟,拚酡颜,畅饮休辞惮。
【幺篇】劝酒佳人擎金盏,当歌者款撒香檀。歌罢喧喧笑语繁,夜将阑,画烛银光灿。
【结音】似觉筵间香风散,香风散非麝非兰。醉眼朦腾问小蛮,多管是南轩蜡梅绽。
披青云,见丹阙。玉镜悬青天,几回圆又缺。居庸古北接阴山,照见长城多白骨。
胡笳夜奏声呜咽,羌笛曲吹杨柳折。姮娥流彩到中闺,边雁不来音讯绝。
音讯绝,夜夜驰情瞻兔窟。天阔清秋河汉遥,思君梦断关山月。
一岁下元日,千山小雪天。云层生远壑,雨渰隔平川。
放牧虚横笛,樵苏乐静眠。遥知载酒客,无路到斋前。
清晨撤舆盖,对雨登山楼。危阑阛阓外,森爽凌高秋。
便坐画图出,回漪风叶流。带郭千万家,茨屋犹牵舟。
为忆全盛时,生烟城树稠。万方感一慨,蹀㩻黔中尤。
振民首士气,何以纾烦忧。苍苍远色至,离思飞光遒。
将子翘秀心,归慰云霞俦。
久雨不晴,才晴又雨。阴阳交泰,万物得所。明明百草头,能为万象主。
觌面相呈,切忌莽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