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上片描绘自然景色,写栖宿在芦苇丛边的白鹭的睡态:头朝着水边的沙滩,睡梦中时不时地晃动身躯;下片写水边浣纱女,在月光下,浣纱女边劳作边嬉戏,浣纱女出门浣纱,听到孩子的啼哭声,急忙背着大伙儿,溜回家照顾孩子。全词采用白描手法,上片写物,下片写人,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出一幅清新的农村风景图。
“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二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多趣。
“一川淡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二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总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从描写月光柳露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从描写浣纱妇女的文字中,可以感知作者对淳厚朴实的民情风俗的赞赏。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惠风词话续编》卷一)。词人正是这样的高手。
在风景和人物的具体描写上,此词也具有动静结合、形神兼备的妙处。柳密露浓原是静景,但词人却借露湿征衣的动象来表现,比直写其静态美更觉真实多采。沙滩宿鹭亦在静中,但词人却写其睡中之动态,并写其梦中之幻影,使读者不仅可见其形动,而且可感其神动,因而别生奇趣。篇末写浣纱妇女亦能遗貌取神,用“笑背见人归去”的动态美,表现妇女温良淳朴的情性美,真是栩栩如生,呼之可出。
此词在结构上的特点是外以词人的行程为次序,内以词人的情感为核心。一切景观都从词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词人从沿途所见的众多景观中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几个片断,略加点染,绘成了一幅情采俱胜的溪山夜景长卷,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而又生机蓬勃的意境,使人读之宛若身随词人夜行,目睹诸种景观,而获得“俯拾即得,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司空图《诗品·自然》)的特殊美感。因此,前后景观虽异,但结构却是完整的。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有座博山,山中泉石清奇,林谷苍翠,还有雨岩、博山寺等名胜古迹,是个风景绝佳的地方。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曾多次去此山游览,并写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纪游词,这首《清平乐》即其中之一。
晚岁逼豺狼,漂摇去乡土。囊橐罄留储,釜甑恒若窳。
开畦种蔬菜,拨借荷地主。晨兴率童稚,树艺躬伛偻。
瓠实正累离,茄花亦争吐。鱼肉方绝交,恃此当醢脯。
悲风吹江干,浩荡十日雨。幽泉涌阴窦,高墉坼脩堵。
苍蔓压泥沙,朱苞埋宿莽。凄凉紫芝英,乃与朝菌腐。
数奇值时危,一饱不敢取。天地有穷愁,每望贫家聚。
青苔满颓墙,日暮空倚柱。
深胭脂。浅胭脂。细蕊繁英压满枝。清香入梦迟。
乍开时。欲谢时。铁干铮铮瘦影欹。东风著意吹。
叠鼓凝笳入禁中,似闻韶乐奏南风。通明殿敞秋云碧,阊阖楼开晓日红。
步过梅关西,忽忽如梦归。屈指十五年,始踏乡土坨。
爵新人惟旧,安足为盈亏?维有耿耿心,七圣不能迷。
七圣如皆迷,神明自合知。手写王道疏,奉赋同游诗。
岂谓天盖高?自是诚悃微。乘流下曲江,矢心酌武溪。
焚香拜两贤,俯仰正悽悲。悽悲无奈何,歌啸徒嘘欷。
江汉踰千里,阴晴自一川。故山黄叶下,梦境白鸥前。
巫峡常云雨,香炉旧紫烟。布帆无恙在,速上钓鱼船。
深树鸣鷤䳏,红紫春事休。临川贤假守,只今陈太丘。
驾言出远郊,班春临道周。亦招素冠士,来从朱轓游。
晨兴惬胜引,适此夜雨收。原隰乱高下,意行逐前俦。
荒荒白水满,郁郁稻秧抽。旧闻明水寺,宛在岩之幽。
石门本无关,鸣禽自相求。不有省耕役,俗驾来何由。
老屋隐乔木,野僧事良畴。松径深窈窕,轩车纷少留。
迟回动归兴,冲雨戒摧辀。危情极冰渊,细路遵塍沟。
深泥艰涉足,竹鸡为我愁。岂惮来往频,清与耳目谋。
回首谢青山,寻盟亦悠悠。